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較近有不少家長都反映過一個共同問題,就是與青春期孩子溝通困難。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叫孩子怎么做就怎么做,親子關系的矛盾并不突出。但隨著孩子的長大,到了青春期,他們開始走向獨立,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思想,他們需要獲得尊重和理解。他們不愿再接受指責,不愿意再被“安排”,變得“不聽媽媽的話”了。
許多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的變化相應改變了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盡量克制自己的情緒,盡量以平和的態(tài)度與孩子說話,但發(fā)現(xiàn)還是被孩子抵觸,被孩子頂撞。有的家長感嘆“我好話好說他就是聽不進去,快把我氣死了。”
那么,怎樣說話才能避免孩子的抵觸呢?有一個竅門就是用“我”說話。
家長對孩子從小就用“你……”對孩子說話,“你應該……”、“你必須……”、“你不能……”等等,這個“你”字會帶有一種責備和支配的味道,我們家長多數(shù)一直習慣了用這種語句對孩子說話。受家長管教的經驗,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對這種味道能夠敏銳地覺察出來,盡管家長已經盡量控制了語氣。
被責備和支配是孩子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們自然地產生了抵觸情緒,F(xiàn)在,家長要改用“我”字說話,比如:“我想這種方法學習效率會高一點。”、“我的意見是考文科更加適合呢。”、“我覺得是早上在家里吃點心更衛(wèi)生。”好多時候家長只要說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了,比如需要孩子早點回家就說:“媽媽(我)等你回家著急死了。”要孩子改變說話態(tài)度就說:“聽你這樣對媽媽說話,媽媽(我)很難過。”需要孩子注意衛(wèi)生時說:“媽媽(我)聞到你的頭發(fā)已經臭臭的了。”這樣孩子就能夠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又沒有被支配和責備的感覺。
青春期的孩子不能再象小孩一樣管教,需要家長以平等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我們不能指望他們完全接受家長的思想和觀點,也許有些問題需要他們經過失敗才能接受。也不能指望有些不良習慣能通過一次兩次勸說就能夠改變,需要我們耐心對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