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怎樣才能使后代,像遠離我們幾乎無法抗拒的以往一些食品中的三聚氰胺、孔雀綠、吊白塊、蘇丹紅、滴滴涕、地溝油……等土特產(chǎn)中的各路大規(guī)模有毒物質那樣,遠離開上下翻江倒海的腐敗狂潮四面來襲,而又今后不致使他們個個變成庸碌無能之輩呢?這是使我絞盡腦汁感到萬分困惑的巨大難解之題。
當前孩子家長包括孩子的老師,亟需來場惡補,趕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我從長期搜集來的材料中,經(jīng)過仔細篩選,覺得以下“八講”是必須中的必須,應該理解吃透,結合實際,將其盡快體現(xiàn)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面對愈來愈殘酷的無序競爭現(xiàn)實,誰愿意讓下一代未來面臨處處受困的個人被淘汰不好后果呢?趁他們還沒長大,讓我們趕緊學會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把有用的習慣、必要的本領、好的思維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教給他們吧,時不我待了。
▼ 先進講:《聰明媽媽多創(chuàng)造“全家餐”》
武警總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科袁紅博士提醒母親,要做孩子和爸爸溝通的橋梁和潤滑劑。雖然夫妻雙方工作很忙,但媽媽要千方百計創(chuàng)造全家聚餐的機會。下面三個小故事里有一些好辦法,值得母親們借鑒。
全家動手做晚餐
例一:劉女士的家在城市西南部,而丈夫在城市東北部工作,整天忙生意,難得回一次家。所以家里經(jīng)常只有她和13歲的兒子小明兩個人。劉女士經(jīng)常要加班,小明從八歲起就開始學著獨立生活。但前天,她卻在家里看到兒子同一個比他年齡大的男孩子在做一些戀人之間的親昵動作。
相關人士點評:小明是一個因缺少父愛,而導致對同性過分依賴的典型例子。劉女士應該想辦法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與父親共同進餐的機會,比如利用周末,帶孩子到他父親租住的商住兩用的辦公室里,全家齊動手做晚餐。讓孩子通過與父親一起工作,明白自己并不孤獨,自己的身后除了母親,還有強健的父親。雖然他們不能時刻陪伴自己,但是當自己需要時,他們一定能夠與自己在一起。
餐中多交談
案例二:王女士的兒子亮亮從上初中后,就不愿意跟父母多說話了,吃完飯就鉆進房間,平時問什么都隨便搪塞。雖然丈夫工作忙,但對于孩子的成長特別關心,總是一到家就問孩子一天的表現(xiàn)和學習等,可是亮亮卻不買他爸爸的賬。為減少“戰(zhàn)爭”,丈夫常一個人在外面吃完晚飯再回家。
相關人士點評: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他爸爸沒有足夠的時間和他交流,親子關系很生疏。王女士要做的是,說服丈夫回家吃晚飯,多和孩子面對面交流。她可以提起話題,有意跟丈夫表揚亮亮的成績,讓他表揚和認同亮亮。在餐桌上,請亮亮爸爸講講自己小時候的經(jīng)歷,讓孩子也發(fā)表自己對于事情的看法,還可以及時糾正他不正確的觀點。這樣,不僅孩子可以感覺到自己在父親心中的重要位置,父母也可以很好地與孩子進行交流。
餐后一起做游戲
案例三:張女士的女兒剛上小學,此前女兒的生活都由她獨攬。丈夫較近決定和她共同承擔孩子的教育,決定每天用晚飯后的一個小時陪女兒做游戲。一個星期后,女兒開心地說:“我喜歡爸爸管我。”
相關人士點評:張女士的辦法很不錯,通過晚飯后的一小時,讓父親與孩子充分溝通。朋友式的交往方式,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幫助。面對孩子,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我們的地位,試著與孩子交朋友,因為朋友之間才是真正平等的。英國教育家蒙特梭利說:“要讓孩子懂得自己照料自己。要讓他自己知道怎樣穿鞋子、怎樣穿衣服、怎樣脫衣服。在他的歡樂中,映照出人類的尊嚴,因為人類的尊嚴是從一個人的獨立自主的情操中產(chǎn)生的。”
▼ 第二講:《孩子需要“逆向關懷”》
美國阿拉斯加國家動物園的鹿苑里,鹿群因既不必為覓食而發(fā)愁,也不必為逃避敵害而窮于奔跑,因而很快就繁殖起來。然而在一度興旺之后,病弱殘疾者與日俱增,較后竟出現(xiàn)瀕臨絕種的危機,雖然政府曾不惜斥巨資予以搶救,可惜一概無效。后來一位聰明的管理人員建議把幾只兇殘的惡狼引進鹿苑,許多病弱的鹿被捕殺了。狼捕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從而使得留下來的鹿群體質日益健壯。后來,人們把這種奇特的動物“保護”方式稱為“逆向關懷”。
對于孩子,我們也應提倡這種“逆向關懷”。
親子之愛,人皆有之。望子成龍,將來在社會有所作為,也是人之常情。但許多家長不顧客觀實際,生活上對孩子有求必應,處處溺愛,使孩子成了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小皇帝”。這種方式極易造成孩子脆弱、依賴、攀比、消極、懶惰等不良心理,無益于孩子健康成長。因此,家庭教育必須補上重要的一課——適當給孩子一些“逆向關懷”,要硬起心腸,收藏起一半愛。生活中,你不妨試試以下幾種方式:
該碰的釘子要碰
孩子初來人世,單純幼稚,假如家長處處都替他安排得天衣無縫,他就不會對這個世界真正了解,將來很可能會碰大釘子,正如魚兒生下來就要在水中游一樣。如果好意為它套上一個救生圈,后果會怎樣呢?
該繞的彎路要繞
家長提供的捷徑孩子未必買賬,即使走在捷徑上,他也不一定能安下心來,反而會對自己沒走的路躍躍欲試。而且,沒有過程的結局,沒有挫折的成功,就像憑空給了中國足球隊一個世界的稱號,又有什么意義呢?
該受的苦與累要受
要讓孩子知道一切幸福都來之不易。否則,他就不會珍惜它,理解它,以致身在福中不知福。
該動的腦子要動
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應該給他們一定的空間,一來可以鍛煉他們的應變能力,二來也可以讓他們懂得生活的甘苦。
該聽的意見要聽
不要事事都把孩子的意見排除在外,也許他們以獨特的視角,純潔的心靈提出的建議或提醒,會彌補成人們的某些局限呢。
該保留的稚氣要保留
孩子就是孩子,假如一個孩子過于老成,處處跟大人們想的做的都一樣,城府頗深,你不覺得孩子過早地失去了童趣、天真,是不是有些殘酷呢?
該講清的道理要講清
有些事情該正面解釋的就應明確答復,免得讓孩子胡亂猜測,含糊不清,以致誤入歧途,甚至釀成大禍。
▼ 第三講 :《扭轉叛逆孩子的六字真經(jīng)》
在武漢市武昌區(qū)工讀學校(是對有違法和輕微犯罪行為的中孩子進行特殊教育的半工半讀學校)從事特殊教育25年的班主任龔貞智,向父母們傳授了他的教育經(jīng)驗:扭轉極度叛逆的孩子,需要“耐心+認可+鼓勵”。
龔老師稱,這些極度叛逆的孩子多出自兩種極端教育的家庭:一是家庭教育放任,父母無力管孩子;二是家庭極度溺愛,不敢管孩子。孩子受到不良影響卻無人正確引導,結果壞習慣越積越多。“耐心+認可+鼓勵”這六個字看來容易,但需要父母下決心、沉得住氣。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父母對于叛逆的孩子沒有耐心,無法接納孩子。龔老師說,再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有其可愛之處,如懂得尊敬老人、有愛心、打字速度快等,父母要耐心發(fā)現(xiàn),沖孩子的閃光點去愛孩子。極度叛逆的孩子一般不愿與父母和老師交流,這給教育帶來阻礙。龔老師說,為了接近一個眾人看來不可挽救的“壞孩子”,他曾陪那孩子打了一個星期的籃球,其間他也想發(fā)作但都忍住了。“你的球打得不錯呀!”一周后,兩人相視一笑,就這樣孩子接納了他,后面的教育開展起來就容易了。父母同樣可以效仿,去感動孩子。
龔老師說,有的孩子外表冷漠,但面對認可和鼓勵,他們內心其實是很在乎的,父母不應該看到孩子表面無反應而放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