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上海

課程咨詢: 10108899

在線咨詢

點擊開始 在線咨詢

電話咨詢

請撥打咨詢電話 1010-8899
TOP
當前位置:上海學而思1對1 > 中考欄目 > 中考語文 > 正文

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

2016-09-27 09:38:20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即可領取2015-2021年上海中考二模試題及答案匯總

點擊領取

— — 學而思初中課程在線預約 — —

預約課程還可獲贈免費的學習復習診斷

免費學習診斷 精品5人班 99元體驗課

    點擊預約→免費的1對1學科診斷及課程規(guī)劃

  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文言文是語文中的學習重點,同學們學習文言文的時候應該多加訓練。在做文言文題的時候,同學們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技巧,為了方便同學們解答文言文題,下面小編將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分享給同學們,希望給同學們帶來一定的幫助!

 

 

  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固定表述


  一、表示反問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問,其中的“之”是助詞,是賓語優(yōu)先的標志。“有”是動詞,“何……”是其賓語。優(yōu)先賓語的作用在于強調(diào)賓語。“何……之有”可譯為“有何……”。“何”并不是賓語,而是定語。賓語是“……”所代替的名詞性短語。如: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韓非子?難二》)――也是國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2.“不……乎”“不亦……乎”是較委婉的反問說法,即“不是嗎”,或者“不也是嗎”。如: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學習了又按時去復習它,不是很高興(的事)嗎?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傳?子魚論戰(zhàn)》)――利用敵人受阻的機會進攻他們,不也可以嗎?


  3.“何以……為”,“為”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作“為”的前置賓語;“以……”是介賓短語,作“為”的狀語。所以“何以……為”,等于介賓短語“以……”加動賓短語“為何”,相當于“用(要)……做什么”。如:


  (1)然則又何以兵為?(《荀子?議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史記?淮陰侯列傳》)――就要做真王了,要個假王的名義做什么?


  “何以……為”有時也作“奚以……為”“安……以為”。如:


  (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莊子?逍遙游》)――要飛到九萬里之外又向南飛干什么?


  (2)君長有齊,奚以薛為?(《戰(zhàn)國策?齊策》)――您長久地據(jù)有齊國,要薛城做什么?


  4.“無乃……乎”,可譯為“恐怕……吧”,用反問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說話人肯定的看法。如:


  (1)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私心刺謬乎?(《報任安書》)――現(xiàn)在您讓我推薦賢士,恐怕與我的心意相違背吧?


  (2)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孔子說:“冉求,恐怕該責備你吧?”


  二、表示疑問的固定句型


  1.“如……何”“奈……何”“若……何”,相當于“對(把)……怎么樣(怎么辦)”。“如、若、奈”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記?項羽本紀》)――虞姬啊,虞姬啊,對你怎么辦呢?


  有時可將上述句式緊縮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們作謂語,用來詢問辦法,相當于“怎么樣、怎么辦”;作狀語,用來詢問原因,相當于“為什么、怎么”。如:


  (1)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更換你捕蛇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怎么樣?


  (2)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杞人憂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氣里面)活動,為什么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2.“何所……”“誰……者”,這是兩個主謂倒裝疑問句式。“何所……”等于“所……(者)何”。  “所……”作主語;“何”是疑問代詞,作謂語。如: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木蘭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


  (2)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給您出這個主意的是誰?


  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固定結構的用法


  一、“以為”,“以……為……”


  “以為”是由介詞“以”和動詞“為”組合而成的凝固結構,完整形式是“以……為……”。隨著語境的不同,這種凝固結構的用法和意義也有不同。


  1.“認為……是……”。


  例如:


  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我認為大王攻打宋國,是同這個人一類。


  2.“用……做……”或“把……當作……”的意思。


  例如: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蘇洵《六國論》)


  ――到了燕太子丹,用派荊軻行刺作為計策,這才招致禍患。


  3.當“以”的賓語,在上文已經(jīng)出現(xiàn)時,這個賓語便省去,“以……為……”便結合在一起,構成“以為”的固定格式。這種凝固結構相當于“認為(覺得)……怎么樣”,或者“認為(覺得)……是……”。


  例如: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柳宗元《黔之驢》)


  ――老虎看見它(驢子),真是個龐大的家伙,把(它)當作神怪。


  4.“以為”的后面跟了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它與現(xiàn)代漢語的“以為”、“認為”相當。


  例如:


  臣竊以為其人勇士……(《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私下認為他這個人(藺相如)是個勇士。


  二、“不亦……乎”、“無乃……乎”、“得無……乎(耶)”


  1.“不亦……乎”


  文言文常用的“不亦……乎”句式,表示測度或委婉的詰問,實際上是用反問的形式表示肯定,相當于“不也是……嗎”或“豈不是……嗎”。


  例如: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船已行進,而劍卻在水里并沒有跟著行進,像這樣找劍,豈不是太糊涂了嗎?


  2.“無乃……乎”


  “無乃”與句末的疑問語氣助詞“乎”相呼應,用委婉的語氣對某種情況加以推測,相當于“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左傳?肴殳之戰(zhàn)》)


  ――軍隊筋疲力盡,遠方的國君(鄭國國君)又有了準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


  3.“得無……乎(耶)”


  “得無……乎(耶)”中的“得”,和否定副詞“無”、“微”、“非”連用,構成“得無”、“得微”、“得非”(相當于口語的“莫非”、“恐怕”、“該不會”),并與“乎”相呼應,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莫非……吧”、“恐怕是……吧”。


  例如:


  (1)日食飲得無衰乎?(《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范仲淹《岳陽樓記》)


  ――(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


  三、“何以……為”、“何……為”、“何為”


  1.“何以……為”


  在文言中,“何以……為”這種句式表示反問,“何”有時可用“奚”、“惡”代替,是“怎么,為什么”的意思。這種形式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怎么用得著……呢”,或“用(要)……做什么”,或“有什么……呢”。


  例如:


  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顏淵》)


  ――君子講究質樸就可以了,要那些文采干什么呢?


  2.“何……為”


  相當于“(要)……干什么呢”。


  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鴻門宴》)


  ――現(xiàn)在人家正像是菜刀和案板,我們則是待切的魚和肉,為什么要告辭呢?


  3.“何為”


  “何為”就是“為何”、“為什么”,多用于直接詢問,有時也用于反問。


  例如: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漢王劉邦不是想要取得天下嗎?為什么要殺掉我(韓信)這樣的壯士!


  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如何閱讀


  文言文的考查評價以新課標要求為準,能正確理解文章大意,而不診斷查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其范圍以新大綱定的16篇背誦推薦篇目為主,語文教科書中的其他文言散文也是復習重點。另外,也不排除考查課外淺易文言文。從考查角度看,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整體感知,即“理解基本內(nèi)容”;


  二是明確文中一些多音字的讀音,通假字的本字及意義,關鍵實詞的含義;


  三是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的句子;


  四是對文章的一些觀點和藝術方法能作簡單的評價和分析。


  [考點要求]


  1、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tài)度、感情。


  2、能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內(nèi)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3、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


  [考查熱點]


  1、知道文言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含義。


  2、正確翻譯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


  3、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內(nèi)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


  4、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5、分析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


  [題型解析]


  先進題一般考查的是文章出處及作者簡介。解答這類題目關鍵以課本的書下注釋為主,注意平時的積累。


  第二題一般考查的是文言文中常見文言詞語的含義。解答這類題目關鍵在平時的積累,診斷時要結合上下文,辯明詞語的多種意義,寫出該詞語的特定含義。


  第三題一般考查孩子對句子停頓的把握。劃分誦讀節(jié)奏,一定要參照句式的特點,把握特征,按照不同的停頓規(guī)律,以“意群”為單位,重在“語意”上下工夫,不要曲解句意。


  第四題一般是翻譯題。文言文語句的翻譯,要注意以下幾種情況:①詞類活用;②古今異義詞;③一詞多義;④通假字;⑤特殊句式等。運用不同的方法去翻譯,做到準確、流暢。


  第五題一般考查孩子對文言文中感人情境和形象的領悟能否說出自己的認識和見解。解答此類題目,要深入領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善于分析,表達有新意。


  [答題誤區(qū)]


  1、字詞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失誤:①多義詞的義項選擇不準;②不能準確辨析古今異義的詞;③通假字把握不準;④不能辨別文言虛詞的多種用法。


  2、翻譯文言句意,失誤主要有:①關鍵詞語沒有譯出或譯得不準確;②對句子的隱含意義不理解。


  3、分析文章內(nèi)容和寫作方法,主要失誤有:①不著眼于全篇,孤立地回答問題;②不善于概括表達,概括不準、不全;③抓不住要點,答非所問。


  4、解答開放性試題,主要誤區(qū)有:曲解原文、故意較高、無中生有等。


  [應對策略]


  1、助力記誦,增加積累,提高語言感受能力。重點篇目的經(jīng)典語段,要反復誦讀,真正把握其內(nèi)涵。


  2、掌握文言文語句的翻譯技巧,學會從中揣摩規(guī)律,形成能力。


  3、注重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在具體語境、情境中領悟意思,把握情感。


  4、對待開放性試題,要積極思考,大膽表達,力求新穎獨到,但切忌信馬由韁,不著邊際。


  [例題透視]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問題


  唐睢不辱使命(節(jié)選)


  秦王怫然怒,謂唐睢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睢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睢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睢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慧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釋下列加點詞。


  (1)倉鷹擊于殿上( )


  (2)長跪而謝之( )


  2、翻譯下面文言語句。


  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隱藏著“潛臺詞”,聽話者應仔細揣摩,才能靈活應付。請揣摩下列各句,說說其“潛臺詞”是什么。


  (1)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2)與臣而將四矣。


  4、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唐睢是怎樣讓秦王理屈詞窮的?從中可以看出唐睢是個怎樣的人?


  5、列舉我國歷史上兩個“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他們的主要事跡。


  ――2004年湖北黃岡市中診斷題


  答案:


  1、(1)“倉”同“蒼”,青色(2)道歉


  2、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可安陵國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加入QQ群,與更多家長交流經(jīng)驗。!
  • 上海小學交流群:639215153
  • 上海小學家長學習交流
  • 上海初中交流群:611612914
  • 上海中學家長學習交流
  • 上海高中交流群:959031473
  • 高考家長學習交流群
  • 上海幼升小交流群:772707735
  • 上海幼兒園升小學家長學習交流群

    相關課程推薦

    小學1對1全科課

    定制元/次

    咨詢電話:400-810-2680

    點我預約

    初中1對1全科課

    定制元/次

    咨詢電話:400-810-2680

    點我預約

    高中1對1全科課

    定制元/次

    咨詢電話:400-810-2680

    點我預約
    意見反饋電話:400-810-2680  郵箱:advice@xueersi.com
    相關新聞

    學習資料免費領更多 >

    中考自招資訊
    初中各科知識
    中考各科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