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上海

課程咨詢: 400-810-2680

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獲取驗證碼

請選擇城市

  • 上海

請選擇意向校區(qū)

請選擇年級

請選擇科目

立即體驗
當前位置:北京學而思1對1 > 高中教育 > 高中語文 > 正文
內容頁banner-1對1體驗

歷年語文試題閱讀理解及答案(22):吳良鏞:筑夢人生

2017-03-26 11:14:11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 分)

  吳良鏞:筑夢人生

 、1922年的春深時節(jié),吳良鏞出生于南京一個普通職員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賬人無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風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別祖居。1937年南京淪陷前,他先后到武漢、重慶求學;1940年在重慶合川參加大學招生診斷時,他親歷了日軍戰(zhàn)機對大半座城市的轟炸。流離失所、國破家亡的血淚,促使青年吳良鏞默默許下宏愿,在內心樹立起“謀萬人居”理想。

 、1950年,吳良鏞結束在美國的研讀深造,投身于新中國建設,協(xié)助梁思成創(chuàng)辦了清華大學建筑系。此后,風雨數(shù)十載,以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為導向,從城市規(guī)劃、建筑設計到教書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著,孜孜探求著中國特色的城市規(guī)劃建設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頭的歷史”,而中國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歷史”,因此,北京舊城這個世界城市史上優(yōu)秀之杰作的保護工作尤為不易。隨著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吳良鏞的心頭卻日益縈繞著濃密的困惑。他認為,舊城的改造不僅要滿足現(xiàn)代生活的舒適要求,還要與原有的歷史環(huán)境密切結合。

  ③“自古太守多詩人。”在吳良鏞看來,作為城市規(guī)劃者的市長,不僅要具備革命家的情操,還應具有詩人的情懷、史學家的淵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嗎?是不是想想辦法,例如打個漂亮補丁或繡上圖案。”相對于大拆大建,吳良鏞提出了“有機更新”理論和建造“類四合院”住房體系的構想。他的這一理論,被成功應用于北京菊兒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兒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積水等問題困擾著。由于許多改造方案與舊城風貌保護沖突,改造項目一直停滯在規(guī)劃層面。吳良鏞說:“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問題是建筑較本質、較核心的內容。”他不辭辛勞,反復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著裝滿資料的小車到建筑館工作,或奔波于塵土飛揚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兒小區(qū)白墻黛瓦,與周邊的老房子渾然一體。在這樣一座“類四合院”里,鄰里進出打招呼,有了困難互相幫,北京城原有的歷史環(huán)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續(xù)。

 、軇(chuàng)造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huán)境,讓人們能詩情畫意般棲居在大地上,這是吳良鏞一生不變的夢想。提到這個夢想時,他的臉上總是帶著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先進線的他,言傳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對孩子說:“建筑師與社會的發(fā)展是分不開的,而每個時代對建筑師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樣改變,一定要牢記對人的關切,同時建筑業(yè)需要赴湯蹈火的熱情和無限的忠誠。”

 、葆槍θ找婕涌斓某鞘谢M程,吳良鏞提出了以城市規(guī)劃、建筑與園林為核心,整合工程、社會、地理、生態(tài)等相關學科的發(fā)展模式。融貫多學科研究成果,他創(chuàng)建了“廣義建筑學”理論,并出版了同名專著,將建筑從單純的“房子”概念拓展為“聚落”的概念。在1999年國際建協(xié)第二十屆建筑師大會上,作為中國建筑學與城市規(guī)劃學的領軍者,吳良鏞宣讀了由他起草的《北京憲章》并獲得通過。這標志著“廣義建筑學”與“人居環(huán)境”學說已被世界建筑學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轉了長期以來西方建筑理論占主導地位的局面。

 、2008年,86歲的吳良鏞在工地視察時突發(fā)腦梗,被醫(yī)生判斷為難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學方法刻苦鍛煉,努力堅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滿頭銀發(fā)的他親筆完成了一幅書法作品。蒼勁有力的字跡,與絢爛的晚霞交相輝映。醫(yī)生說,吳老不僅給建筑界留下了令人驚嘆的奇跡,也創(chuàng)造了康復醫(yī)學領域中的奇跡。

  ⑦建筑學家貝聿銘曾說過:“不管你到哪個國家,說起中國建筑,大家都會說起吳良鏞。”中國兩院院士、2011年度國家較高科技獎獲得者、世界人居學會主席……數(shù)不清的品質和成就并未讓吳良鏞停下前進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們說電影是遺憾的藝術,我覺得建筑更是遺憾的藝術……我們將把一個什么樣的世界交給子孫后代?”

  (摘編自田雅婷《吳良鏞:筑夢人生》)

 

文章下長方圖-高三一輪復習史地政資料
立即領取中小學熱門學習資料
*我們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電話聯(lián)系
側邊圖-寒假1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