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賞析
2017-07-13 10:54:22 來源:網絡整理
《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賞析!人生問題的思考,從而找到立身處世的借鑒。先進課《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主要是讓孩子學習孟子的說理藝術,領會孟子以寓言說理的妙處,并能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知識點大匯總
《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賞析
《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賞析
一、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ì)之畜(xù),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稱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piǎo)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也算)是盡心啦!黃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把黃河以東的糧食運到黃河以北;黃河以東遭遇荒年也是這樣。察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但鄰國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請允許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擊鼓進軍,兵器刀鋒已經相交撞擊,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為)怎么樣呢?”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
“不違背農時,糧食就吃不完(這句指在農忙季節(jié)不應讓人民為公家服役)。密網不進池塘捕魚,魚鱉就不會吃完(古時曾經規(guī)定,網眼在四寸[合現(xiàn)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為密網,禁止下池沼內捕魚)。按照季節(jié)砍伐樹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時候,那時生長時節(jié)已過),那木材便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樣就使百姓對供養(yǎng)活人埋葬死者沒有什么不滿。百姓對供養(yǎng)活人埋葬死者都沒有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在五畝(五畝:合現(xiàn)在一畝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憑此穿上絲織品的衣服了。畜養(yǎng)雞、豬、狗等家禽、家畜(豚:小豬。彘:大豬),不要錯過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百畝的耕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jié),數(shù)口人的家庭就不會有挨餓的情況了(數(shù):幾)。認認真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庠序: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七十歲的人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卻不能統(tǒng)一天下而稱王的,是不曾有過的事。
“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貴族們)卻不加制止,路上有餓死的人(官府)卻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救災民,老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罪過,是年成不好造成的。’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卻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區(qū)別?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別的諸侯國的人)都會前來歸順了。”
文章分析
《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xiàn)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的問題。“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這種“保民而王”的主張,實際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體現(xiàn)。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先進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后以賑災救民為例,申說自己治國勝于“鄰國之政”,“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從兩方面描述救災的具體措施。“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進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鋪墊。“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并想引導他實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fā)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總提一句,然后舉出兩個逃兵“棄甲曳兵而走”的兩種情況。根據敗逃距離的遠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則如何”的反問,進一步啟發(fā),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否定自己論點的話:“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較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兩句忽然轉入正題,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鄰國統(tǒng)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這里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5-7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5段闡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認為,合理地發(fā)展生產,使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而無憾”是實行仁政的開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三組排句,提出了發(fā)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接著又用“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來小結前三組排句,又以這個結論為前提推出新的結論:“王道之始也。”作者在這里把三層意思、三方面的內容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問題跟行王道緊密聯(lián)系起來。
第6段,闡述王道之成的道理。這一段,孟子進一步提出教養(yǎng)百姓,使民心歸順的仁政主張,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三組排句又提出了發(fā)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這三種措施與上文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孟子不僅主張養(yǎng)民,還主張教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作者在這里連用四組排句,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兩句承上啟下,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與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應。
第7段,闡述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孟子批評統(tǒng)治者的虐政,從反面證明自己主張的正確。前兩段已經把行王道的道理講得十分透徹,這一段照應文章的開頭。梁惠王口口聲聲說“于國盡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哪里談得上“盡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平等。接著作者針對統(tǒng)治者歸罪于歲的推諉,運用比喻進行駁斥:“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一樣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tǒng)治者的虐政。較后兩句,“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簡意賅。不歸罪于年歲,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才能使他們歸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開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問。
文章中表現(xiàn)出的孟子的思想與主張。
首先,孟子是反對諸侯間的無休無止的相互征戰(zhàn)的,一句“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充分把這種思想表露了出來。
其次,孟子認為應該讓利于民,讓民眾有得以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他認為梁惠王自認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遠遠不夠的,這與其他國家不知滿足的一味向民征斂只是“百步”與“五十步”的區(qū)別。
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體地說,就是讓民擁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雞豚狗彘之畜”。
不僅如此,孟子還非常重視教化,提出了“謹庠序”的主張,他的較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饑不寒”。
較后孟子在自己論證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指出面對上層貴族奢靡浪費,黎民饑寒交迫的社會現(xiàn)實,作為較高統(tǒng)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寫作特點
本文寫作上體現(xiàn)出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1.巧設譬喻,迂回曲折。
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人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zhàn)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
2.邏輯謹嚴,層層深入。
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
3.詞豐筆活,理足氣盛。
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勢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
詞句分析
通假字
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雞豚狗彘(zhì)之畜,【無】失其時!緹o】通“勿”或“毋”,不要。
2:【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
3:【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涂】通“途”,道路 。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過。
5:【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檢】通“斂”,收斂,積蓄
古今異義
1.【寡人】之于國也!竟讶恕浚海ü帕x: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詞。今義:指形單影只之人)
2.【河】內【兇】。【河】:(古義:專指黃河。今義:泛指河流。)【河內】:黃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濟源一帶 【兇】:(古義: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義:1.指人或動物暴躁,心腸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鄰國之民不【加】少。 【加】:(古義:副詞,更。今義: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shù)目合在一 起:增加
4.棄甲曳兵而【走】。【走】:(古義:逃跑。今義: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净颉浚海ü帕x:有的人。今義:表選擇的連詞,或許、也許)
6.是亦【走】也。 【走】:(古義:跑,逃跑。今義:行走)
7.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竟取浚海ü帕x:糧食的統(tǒng)稱。今義:谷子)
8.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緞賡hēng】:(古義:盡。今義:勝利)
9.斧【斤】以時入山林!窘铩浚海ü帕x:斧頭。今義:重量單位。)
10.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攫B(yǎng)生】:(古義:供養(yǎng)活著的人。今義:保養(yǎng)身體。)
11.非我也,【兵】也!颈浚海ü帕x:兵器。今義:軍隊中較基層人員)
12.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練q】:(古義:年成。今義: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舅埂浚海ü帕x:那么。今義:這;于是)
一詞多義
·1.數(shù)
①數(shù)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國也》 cù 密、細密
②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寡人之于國也》 幾、若干
、蹌t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命運
、芊鎏K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shuò 屢次
、菰噶畹醚a黑衣之數(shù) 《觸龍說趙太后》 數(shù)目、數(shù)量
⑥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 《赤壁之戰(zhàn)》 shǔ
·2.直
、僦型ㄍ庵,不蔓不枝 《愛蓮說》 與“曲”相對,不彎曲
、谥辈话俨蕉,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國也》 僅、只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價值
、苡枳远炔坏妹,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后序》 徑直、直接
·3.發(fā)
、侔侔l(fā)百中 成語 發(fā)射
、诎l(fā)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征發(fā)、派遣
、弁坑叙I莩而不知發(fā) 《寡人之于國也》 指打開糧倉 救濟百姓
、芤胺及l(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 開放
、葜魅送鼩w客不發(fā) 《琵琶行》 出發(fā)
、薮箝幰噱已参妨x,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 《五人墓碑記》 發(fā)出
、甙材芮澜苤,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 發(fā)出、抒發(fā)
·4.兵
、俜俏乙,兵也 《寡人之于國也》 兵器
②窮兵黷武 成語 戰(zhàn)爭
、郾匾蚤L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 軍隊
、茱L聲鶴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戰(zhàn)》 士兵
·5.勝
①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 承受
、诓贿`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于國也》 盡
、鄞怂^戰(zhàn)勝于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勝利
、苋粘鼋t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超過
、萦栌^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宏偉的
·6.時
①不違農時 《寡人之于國也》名詞,季節(jié)
②無失其時 《寡人之于國也》名詞,時機,機會
·7.王
①王無罪歲 《寡人之于國也》大王,名詞,讀wáng
②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于國也》稱王,統(tǒng)一天下,度wàng
·8.食
、俟炔豢蓜偈 《寡人之于國也》動詞,吃
、诠峰槭橙耸扯恢獧z 《寡人之于國也》前一個“食”為動詞,吃;后一個“食”為名詞,食物
·9.于
、賱t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寡人之于國也》介詞,比
、诠讶酥趪 《寡人之于國也》介詞,對
、垲C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國也》介詞,在
、軇t移其民于河東 《寡人之于國也》介詞,到
·10.之
、俟讶酥趪 《寡人之于國也》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谔钊还闹 《寡人之于國也》助詞,襯音,無意義
、弁醯乐家 《寡人之于國也》助詞,的
、芪瀹之宅 《寡人之于國也》助詞,的
、萆曛孕€┲x 《寡人之于國也》代詞,代百姓;助詞,的
11.以
、僬堃詰(zhàn)喻《寡人之于國也》 用
、谝詴r入山林《寡人之于國也》按照
、凵曛孕€┲x《寡人之于國也》把
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 :
一般“鼓”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打鼓,擊鼓進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一般“衣”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穿
【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一般“王”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為王、稱王、統(tǒng)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歸順
【王無罪歲】 :
一般“罪”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歸罪、歸咎
【樹之以桑】:
樹:一般“樹”是樹木(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種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一般“食”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吃
動詞作名詞: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
一般“生”是活著(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活著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死去的人
喪,為動用法,為……辦喪事
形容詞作動詞:
【謹庠序之教】 :
一般“謹”是謹慎(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動詞:認真從事
動詞的使動用法:
【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 :
一般“移”是移動,在此是使動用法:使……遷移
特殊句式
【判斷句】
1、是亦走也
這也是逃跑。
2、非我也,歲也
這不是我的過錯,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斷肯定判斷)
3、非我也,兵也
這不是我殺的,這是兵器殺的。(同上)
4、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這就是讓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什么不滿
5、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生養(yǎng)死葬沒什么不滿,就是王道的開端。
【倒裝句】
1、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義
反復進行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教育
。2)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須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頭頂著或背負重物行走在路上
2、賓語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未之有也。
(2)雞豚狗彘之畜。
畜雞豚狗彘
3.介詞結構后置句:
(1)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4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當于“只是……罷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當于“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當于“這也是......啊”)
【省略句】
1、何也
省主語“此”。
2、棄甲曳兵而走
省主語“將士”。
3、可以無饑矣
課下注釋
1.河內[兇] :收成不好,荒年
2.不 [加] 少 :更
3.[填] :擬聲詞,模擬鼓聲
4.[鼓]: 擊鼓
5.[直]不百步耳 :只是,不過
6.寡人之[于]國也對于
7.谷不可[勝]食也:舊讀shēng,盡
8.[數(shù)(cù)罟(gǔ)不入洿(wū)池]:細網不進池塘(防止破壞魚的生長和繁殖)
9.[衣帛]:穿上絲制品的衣服
10.[無如]:沒有像......
二、【原文】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1)者,其良人(2)出,則必饜(3)酒肉而后反(4)。其妻問所與飲食者(5),則盡富貴(6)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問其(7)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8)有顯者(9)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10)也。” 蚤(11)起,施(12)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13)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14),之祭者乞其余(15);不足,又顧而之他(16)——此其為饜足之道(17)也。 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18)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19),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20)從外來,驕(21)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22)矣。編輯本段注釋 (1)處室:居家過日子,共同生活。 。2)良人:古時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3)饜:滿足、飽食。 (4)反:通“返”。 (5)所與飲食者:與他在一起吃喝的人。 。6)富貴:指富貴的人。 。7)其:指良人。 (8)未嘗:不曾。 。9)顯者:有地位有聲望的人。 。10)瞷(jià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瞷,窺視,暗中看。前一個“之”是助詞,后一個“之”是動詞。所之,所去的地方! 。11)蚤:通“早”。 。12)施(yí):通“迤”,逶迤斜行。這里指暗中跟蹤。 (13)國中:都城內。國,國都、京城。 (14)卒之東郭墦(fán)間:較后到了東門外的墓地。卒,較后。之,去、往。東郭,城之東門外。墦間,墳墓間! 。15)之祭者乞其余:向祭墓的人乞討剩下來的食物。 。16)顧而之他:掉頭到另一個墓地去! 。17)道:方法。 (18)訕(shàn):譏諷。 (19)中庭:庭院中! 。20)施施(yíyí):喜悅自得的樣子。 。21)驕:驕傲。 。22)希:通“稀”。
【譯文】齊國有一個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門,必定是吃得飽飽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問他一
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據他說來全都是些有錢有勢的人。他妻子告訴他的妾說:“丈夫出門,總是酒醉肉飽地回來;問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據他說來全都是些有錢有勢的人,但我們卻從來沒見到什么有錢有勢的人物到家里面來過,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來,她便尾隨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沒有看到一個人站下來和她丈夫說過話。較后他走到了東郊的墓地,向祭掃墳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夠,又東張西望地到別處去乞討,這就是他酒醉肉飽的辦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訴他的妾說:“丈夫,是我們仰望并終身依靠的人,現(xiàn)在他竟然是這樣的!”二人在庭院中咒罵著,哭泣著,而丈夫還不知道,得意洋洋地從外面回來,在他的兩個女人面前擺威風!
在君子看來,人們用來求取升官發(fā)財?shù)姆椒,能夠不使他們的妻妾引以為恥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簡析】這已經成了一則很的寓言故事。讀完這一段故事,令人感到既好笑,又有幾分惡心。孟子的諷刺是辛辣而深刻的。孟子的原意是諷刺他那個時代不擇手段去奔走于諸侯之門,求升官發(fā)財?shù)娜,他們在光天化日下冠冕堂皇,自我炫耀,暗地里卻行徑卑劣,干著見不得人的勾當。其實,在我們今天讀來,也仍然可以感到生活中有這位齊國飛人的影子。他們當然已不可能像這位齊國“良人”那樣“有一妻一妾而處室”,無“妻妾”可“驕”了。但是可以“驕”同事,“驕”朋友嘛。今天我與某書記釣魚,明天我與某局長喝酒,后天又是某大款請我上茶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某小品諷刺的用名片打撲克,鞭撻的不就是這位齊國“良人”似的人物嗎?編輯本段寓意 這是一篇絕妙的諷刺小品,無情地鞭撻了那些為了追求功名富貴而不擇手段、出賣靈魂的無恥之徒。
三、【原文】戴盈之①曰:“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②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③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注釋】
①戴盈之:人名,宋國大夫。②茲:年。③攘;偷。
【譯文】
戴盈之說:“稅率十分抽一,免除關卡和市場的征稅,今年內還辦不到,請讓我們先減輕一些,等到明年再徹底實行,怎么樣?”
孟子說:“現(xiàn)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一只雞,有人告誡他說:‘這不是正派人的行為!’他便說:‘請讓我先減少一些,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徹底洗手不干。’――如果知道這種行為不合于道義,就應該趕快停止,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讀解】
好一條偷雞賊的邏輯!
好一則偷雞賊的寓言!這條偷雞賊的邏輯就是改錯分步,明明認識到不對,但就是不愿意徹底改正,而以數(shù)量減少來遮掩性質不改的問題。
這則偷雞賊的寓言生動幽默,看似荒唐可笑,實際上是人心寫照。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戒煙、戒賭、戒毒,還是“反腐倡廉”中披露出來的一些案子,其當事人不是多少都有一點這個偷雞賊的心態(tài)和邏輯嗎?
改惡從善,痛改前非。好一個“痛”字了得!
四、【原文】孟子見梁襄王。出, 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注釋】
(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說名赫),魏惠王的兒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謚號.此處所說的事,當在襄王繼位后不久.
(2)語(yù預):告訴.
(3)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態(tài)的語句云:'蓋容貌辭氣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則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4)惡(Wū烏)乎:怎樣,如何. (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統(tǒng)一。)
(6)與:此處為歸順,隨 從之意.
(7)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8)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9)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興起貌.'
(10)人牧:管理民眾的人,即統(tǒng)治者.
(11)領:即脖子.
(12)由:通'猶'
(13)定:安定。
(14)孰:誰。
(15)嗜:喜歡。
(16)與:歸附。
【譯文】
孟子進見梁襄王,出來后,對人說:“(梁襄王)遠遠看上去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見了我后)突然問道:‘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說:‘天下安定在于統(tǒng)一天下。’
“‘誰能統(tǒng)一天下呢?’
“我對他說:‘不喜歡殺人的國君能統(tǒng)一天下。’
“‘誰會歸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沒有不歸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長的情況嗎?當七八月間一發(fā)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烏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長得茂盛了。像這樣的話,誰能阻止它呢?而現(xiàn)在天下國君,沒有一個不嗜好殺人。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著他來解救。如果像這樣,老百姓就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這嘩啦啦的洶涌勢頭,誰又能夠阻擋得了呢?”
【賞析】
這一章選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見過梁襄王之后,向人轉述他與梁襄王對答的情況,表現(xiàn)了主張“仁政”“王道”的一貫思想。
孟子處于戰(zhàn)國七雄爭霸的時代,新興地主階級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統(tǒng)治地位,因而社會矛盾更趨激烈,兼并戰(zhàn)爭日益頻繁。“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的戰(zhàn)爭和“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的階級對立,正如孟子所說:“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時者也。”孟子到處宣揚“保民而王”“仁義為本”的思想,在當時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孟子首先到梁(今開封)謁見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說,在此并見到梁惠王的兒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與梁襄王的應對,既鮮明地表明了他的觀點,又表現(xiàn)出他高超的談話藝術。
本文特點
善辯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辯家。其門人公都子對他說:“外人皆稱夫子好辯。”孟子回答說:“我豈好辯哉?不得已也!”孟子確實是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對付那班見利忘義、嗜殺不仁的統(tǒng)治者,才施展他的辯才的。孟子對付梁襄王,首先在于善于察言觀色而擇言。他見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這個國君不像個國君的樣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嚴。孟子對梁襄王的印象并不佳,因而講話直截了當,毫不婉轉曲折。其次在于圍繞中心,逐步展開論述。梁襄王的命題是“天下惡乎定?”怎樣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對以“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問話不如他父親梁惠王能提出一些他面臨的矛盾,步步追問的都屬于治國的常識性問題,孟子也就以嚴密的邏輯聯(lián)系,將啟發(fā)與闡釋相結合的言論,使之啟蒙益智。作為一國之君,只有使天下歸附,才得人心,這就要愛民保民,絕不嗜殺好戰(zhàn),那么天下歸于一統(tǒng),社會也就安定了。孟子循著梁襄王問題的思路,逐步揭示所要講的內容,而不徑直揭底,使對方在獲得某種滿足之時,又有新的不滿足,這種“引而不發(fā),躍如也”的講話藝術,較之捷言盡說更能收到效果。
善喻
以生動的比喻說明了“天下莫不與也”的道理。孟子將人民盼望不嗜殺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間的旱苗盼雨。苗“槁”,久旱要枯死,這時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烏云像油一樣的漫延,泛著光澤,大雨像滿溢樣嘩嘩傾瀉,那么禾苗自然“然興之”,蓬蓬勃勃地生長,更為茂盛。孟子以苗“槁”與“興”的對比,說明雨對禾生死榮枯的關系,顯示人民對明君與暴君的態(tài)度。孟子形容天下之民歸附不嗜殺人者,“猶水之就下”,無法抗拒,也貌合神契。槁苗望雨“孰能御之”,民之歸附,“沛然誰能御之”,反詰得讓人毋庸置疑。要天下“與”之,都跟隨君王,關鍵在君不嗜殺人,如甘霖惠旱苗,則民便如水歸溝壑,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澤,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兩喻相銜聯(lián),又各賦其義,既自然又新穎。雨潤禾苗,水向低處,生活中習見之事,易明之理,既為人熟知又深感貼切。
犀利
孟子對梁襄王的應答,詞鋒尖銳。“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沒有一個君王不好殺人,概括戰(zhàn)國時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也揭示了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且連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殺者之列。孟子看出梁襄王也屬于嗜殺圖霸的一類角色,也就乘機痛下針砭。他對梁惠王還申述了一番“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仁者優(yōu)秀”的道理,而對梁襄王則勸之仍恐其愚,譏之則不畏其惱,言言作聲,語語中的。孟子對梁襄王一番應答之后,梁襄王沒有任何反應。孟子見在梁無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張,便由梁到齊,“加齊之卿相”。
孟子見梁襄王時,已是七十歲左右,先前已經游歷了好多國家,到梁后先和惠王有過多次接觸,因此這時是他思想很成熟的時期,也是經驗很豐富的時候。他與梁襄王接觸的記載,雖然時間短暫,言談簡要,可是由此一斑,亦可見孟子的思想核心和講話藝術。就此,對于我們了解孟子的主張以及散文藝術,是有意義的。
《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賞析!為大家介紹好了,如果大家還有什么問題的話,請直接撥打免費咨詢電話:4000-121-121!有專業(yè)的老師為您解答!
QQ掃一掃您將獲得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