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上海

課程咨詢: 400-810-2680

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獲取驗證碼

請選擇城市

  • 上海

請選擇意向校區(qū)

請選擇年級

請選擇科目

立即體驗
當前位置:北京學而思1對1 > 高中教育 > 高考一模 > 正文
內容頁banner-1對1體驗

2018昌平區(qū)高考一模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

2018-03-18 23:07:06  來源:網絡整理

  2018昌平區(qū)高考一模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2018年北京市昌平區(qū)高考一模診斷結束,同學們考的怎么樣?還記得歷史試題考了那些題嗎?一起來看看吧!愛智康小編今天就為大家分享2018昌平區(qū)高考一模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點擊查看:北京高考一模試題及答案

 

 


  2018昌平區(qū)高考一模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

 

暫未公布

2018昌平區(qū)高考一模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暫時沒有出來,會先進時間更新,所以大家要時時關注哈!


  2018高考總復習:歷史學習常見問題及對策


  一、時間與效率:有的同學說已經投入了相當長的時間,但沒有取得相應的成績。首先同學們應該認識到,高考與中考考查的方式與能力要求的不同,我們即將應對的不是中考了,而是高考。高考歷史考什么?高考歷史學科不僅明確要求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查學科素養(yǎng)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如何安排時間,歷史學科有大量的接受性知識點,掌握它們是學好歷史的前提,必須要有時間助力。如何有效果,我覺得應該堅持每天都拿出一定的時間,記憶一定量的歷史知識要點。具體地說,每天用于記憶歷史知識要點的時間以當天學習到的那部分知識為基本標準,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提高。


  二、記憶與遺忘:進入高三以后,同學們學習歷史抱怨較多的就是看的越多,遺忘的就越多,甚至在丟掉課本后頭腦中出現空白。首先應該讓孩子知道一點生理學知識,一定的遺忘是很正常,任何人都是如此。其次明確的告訴孩子,很多知識你并沒有遺忘,而是儲存在你記憶的倉庫里,在你需要用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就能夠很快調動這些知識。同時指出,在投入時間的時候,要避免一種想法,那就是別希望通過一次性投入后,把一個知識點記得滾瓜爛熟,甚至能一直保持到高考。也許對于容量少、難度低的初中學習和高一、高二的階段性學習還能勉強應付,對于高三歷史學習來說,一定要避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堅持每天記憶的同時,每隔三天左右復習一遍,每隔一周左右再梳理一遍,越往后面間隔的時間可以逐漸延長,每次投入的時間可以逐漸減少。


  三、掌握與應用:有的同學課本知識很熟悉甚至整個章節(jié)的知識都能夠背誦,課堂老師授課也能夠接受,單元知識考查的時候也能夠考出很不錯的成績,但是一旦大考時卻分數不理想。這種情況在高三孩子尤其是平時很是用功的同學中較為常見。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記憶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缺陷,不少同學按照初中的學習方法去死記硬背知識點,沒有去掌握基本的知識體系,必須引導孩子對課本內容進行新的整合。二是沒有一定的題目量作助力,有的同學在平時也做題目,選擇題做了,但非選擇題答題時卻不能夠很規(guī)范完成,導致記憶中儲存的知識沒有能夠得到應用。三是審題能力的欠缺,缺少做題的基本程序,而導致或是時間不夠或是知識應用不夠或是語言的不規(guī)范甚至是走題。這種情況隨著訓練的頻率增加,訓練的力度加大,方式方法的指導,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四、做題與能力:俗話說,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能力是知識的升華。如何能力,有不少同學把數學學習的方法照搬到歷史學習上來,認為不用去過多記憶,只要多做題目,就能把歷史學好。固然,做題是必要的,是能力必要途徑,但是全面、系統(tǒng)、牢固、準確掌握歷史基礎知識,任何時候都是歷史復習的先進要務,否則也只能是望題興嘆。提高歷史成績的能力要素主要有兩條,一是對教材的閱讀與把握能力,通俗地說,就是一篇課文你能不能判斷它的主題,能不能分清楚全文的層次,能不能找出貫穿全文的線索,能不能理解關鍵概念的含義。其次才是在做題目的時候具體表現出來的運用能力,一是要培養(yǎng)孩子反復閱讀題目和材料的習慣,審清題意抓住題眼,掌握題干和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搞清設問和材料意思再去答題;二是要促使孩子整理答題思路,想清楚了,考慮全面了,再去回答,避免想半截丟半截;三是培養(yǎng)孩子的文字表達能力,表達精練、準確、完整;四是要在做題過程中自覺地把教材中學過的結論或史實與題目提供的內容相結合,讓自己的答案有理有據。


  五、單科與綜合:目前我省高考是3+綜合形式,高考歷史學科是融入文科綜合形式體現的,而我們平時的教學、學習、檢測是單科進行,因此有的同學到高三后期綜合診斷中就不能夠很快適應,以至于月考甚至是高考成績不能如意。這就需要同學們要從內容到形式注意提高適應性。從內容上來講,我們在掌握歷史學科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要有意識地把歷史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力求明確尋找到它們相互聯系的內在線索并能夠表達出來。如歷史和政治學科的聯系,不僅體現在基本知識點上,而且體現在一些基本原理和思維方法上;歷史與地理知識的聯系,每一個歷史事件總是發(fā)生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的。從形式上來說,首先要解決的是綜合診斷題量的變化和學科試題交錯排列的變化上的適應性過程,在整體時間的分配上應該注意優(yōu)先預估各科的難度和容量,做到心中有數,以防止出現時間的不足。其次在具體答題時,既要注意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也要注意不同學科專業(yè)知識點和概念表達的不同特點,防止出現學科間專業(yè)知識的混淆。


  六、定勢與創(chuàng)新:知識的占有與配置是在不斷創(chuàng)新的,因此目前的教育體制、教材體例、高考制度都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感受較為鮮明的是診斷的創(chuàng)新。在高考注重孩子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yǎng)與考查的前提下,日常學習中就必須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對于以前的一些創(chuàng)新,教師與孩子都能夠很快的適應,這是中學師生的本能的要求;但是每次面對新的創(chuàng)新,我們往往又表現的手足失措而無法應對,這也是中學師生的共識。如何克服與,就要求在高三歷史教學中,引導孩子養(yǎng)成創(chuàng)新思維,挖掘創(chuàng)新的潛質,突破思維定勢。首先在日常學習中積極鼓勵孩子發(fā)揮主觀思維,在聯系教材知識點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孩子結合自己的思維感受進行發(fā)散性思維活動,允許爭鳴;其次,在平常的訓練和診斷中,應該鼓勵孩子在遵循基本歷史原理的基礎上,對一些觀點發(fā)表評論,充分表達對新材料和新情境的主觀判斷;同時教師也要注意收集整理各地的信息,對于新材料、新情境、新設問、新角度的試題。介紹給孩子,以孩子的應急能力。


  歷史是一個記憶性很強的科目,大家往往會發(fā)現很難把所學的知識都一一記住,甚至記了幾遍后,隔了不久便會遺忘。其實,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例如,學習古代史,可分解為政治特征、經濟特征、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塊進行記憶。而對于世界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則要注重理解,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絡,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要想學好歷史,在診斷中取得好成績,還必須掌握解題的方法,在訓練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現在,歷史診斷主要有以下四種題型:選擇題、判斷題、材料分 析題和問答題。首先,我們要了解各種題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回答時要把相應的問題講清楚,答完整。答案要層次清楚,較好分要點作答。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通過不斷的訓練,解題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2018高考歷史準備:42個高頻考點


  一、中國的政治文明


  考點1: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內涵、特點及影響


  (1)宗法制是以血緣關系為維系紐帶、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較大特點 是嫡長子繼承制,對后世影響深遠。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為核心的中央對地 方的管理制度,體現了中國古代早期貴族政治的特點。


  考點2:古代中央加強對地方管理的措施


  (1)中國古代中央對地方的管轄主要經歷了分封制(西周)、郡縣制(秦)、郡國并 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縣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則由宗法血緣關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變化,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由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的完成;從郡縣制到行省制度的實施,是對地方管理方式的轉變,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其演變趨勢是地方權力日漸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考點3:三省六部制特點、影響及演變


  (1)特點:三省六部制的特點


 、傧鄼嗳;


  ②職權分明;


 、酃(jié)制君權。


  (2)影響


 、佥^為完備嚴密的封建官僚體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 失誤。


 、谌×恐品指盍讼鄼啵訌娏嘶蕶。


 、廴×恐剖狗饨ㄖ醒牍 僚機構更加完善,歷代沿用。


  (3)三省制演變


  宋代只保留“中書門下”,與樞密院、三司并稱“二府三 司”;元代廢三省制,只保留中書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書省之權歸于六部。


  考點4: 宋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宋代設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軍權、財權;明代廢除丞相,后設置內閣內侍機構;清代設置軍機處,君主專制達頂峰等。其演變趨勢是君權不斷助力,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


  考點5: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及趨勢


  (1)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漢代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開始直至1905年廢除的科舉制。


  (2)其演變趨勢是選官標準由世家門第逐漸發(fā)展到才學;選擇方式由推選逐漸發(fā)展到公開診斷;人才選擇逐漸趨向制度化,體現相對公平、公開、客觀的原則。


  考點6:近代前期列強侵華的背景、影響及特征


  (1)背景


  歐美資本主義發(fā)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發(fā)展。


  (2)影響


  中國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3)特征


 、偌孜鐟(zhàn)爭前列強侵華反映了工業(yè)革命后掠奪原料產地、商品輸出的特征;侵華主要國家是工業(yè)革命中經濟實力強的英法美等國。


 、诩孜缰腥諔(zhàn)爭及甲午戰(zhàn)爭后的侵華,反映了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的資本輸出的需要;侵華國家增多;主要是從瓜分中國到逐步扶植代理人。


  考點7: 辛亥革命的結果與影響


  (1)結果


  推翻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臨時約法》,但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2)影響


  從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社會史觀看,辛亥革命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社會生活與習俗的變化;從整體史觀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對亞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


  考點8:抗日戰(zhàn)爭


  (1)“九一八”事變,日本開始局部侵華,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2)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旗幟下,共同抗戰(zhàn)。


  (3)1945年,中國人民取得了近百年來反抗外來侵略先進次偉大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


  考點9:中國共產黨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貢獻


  (1)開創(chuàng)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毛澤東思想。


  (2)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歷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起社會主義的新中國。中華民族獲得了獨立,開始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歷程。


  考點10: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2)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黨制度。


  (3)中國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基本的民族制度,實現了民族平等,助力了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考點11: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與成就


  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立的國際背景下,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非凡。即:一個原則,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兩大會議,即日內瓦會議和亞非會議;三大政策,即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考點12:中美、中日關系改善的影響


  (1)打破了長期以來因美國孤立遏制中國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促進了我國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


  (2)加強了中國同世界各國的聯系,便利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更大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3)有利于構建相對和平穩(wěn)定的外部環(huán)境,有利于中國同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4)加強了各國之間的聯系,有利于保持國際社會的穩(wěn)定,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


  二、中國的經濟文明


  考點13: 古代耕作方式與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


  中國古代經歷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轉變,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這種耕作方式決定了中國古代基本生產模式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勞動的男耕女織為主要組織方式,推動了古代農業(yè)精耕細作技術的進步。


  (2)土地制度


  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包括原始社會的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和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又有三種類型:國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導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存在的基石。


  考點14:唐宋元明清商業(yè)的發(fā)展及經濟政策


  (1)從西周至唐


 、俜、市分置,商業(yè)活動受地域和時間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場交易。


 、诔鞘械穆毮苤饕钦沃行、軍事重鎮(zhèn);商業(yè)貿易和市場的規(guī)模不大。


  ③唐代商業(yè)都市有所發(fā)展,農村集市貿易開始出現。


  (2)宋元明清


 、俜皇薪缦薇徊鸪蚱屏丝臻g限制,鎮(zhèn)興起和發(fā)展,農村的“草市”發(fā)展。


  ②宋元城市商品經濟繁榮,如出現了夜市、曉市等,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


 、勖髑鍟r期:涌現出一大批工商業(yè)市鎮(zhèn),城市的生產性、專業(yè)性、商業(yè)性增強,對政治中心的依賴性減弱。


  (3)經濟政策


  長期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清末推行“閉關鎖國”政策。


  考點15:列強經濟侵略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1)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促使自然經開始解體。造成中國農民、手工業(yè)者大量破產貧困,因而具有“破壞”作用,中國逐漸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附庸。


  (2)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同時也瓦解著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與發(fā)展提供了勞動力和市場,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3)列強侵華將中國作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的同時,帶來先進的技術和觀念,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近代中國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


  考點16: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特點、原因


  (1)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fā)展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進程。它大體經歷了產生、初步發(fā)展、進一步發(fā)展、日漸萎縮等幾個階段。


  (2)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政府政策、列強侵華、革命運動與戰(zhàn)爭、實業(yè)救國思潮等是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考點17:近代社會生活習俗和思想觀念的變化


  (1)近代隨著列強的侵略,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習俗都有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2)特別是民國初年的社會風俗與人們思想道德觀念發(fā)生巨變,如摒棄等級觀念,平等意識增強、摒棄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權意識增強等,這是近代文明發(fā)展的表現,更是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標志。


  考點18: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探索成就與失誤


  (1)成就


 、“一五”計劃建設完成,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體系。


 、趪覍r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三大改造的完成,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


 、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開,開始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階段。


  (2)失誤


 、1958年總路線:


  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其特點是反映了全黨和全國人民要求盡快改變我國貧窮落后狀況的愿望,但它忽視了客觀經濟規(guī)律,忽視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②大躍進


  “大躍進”的主要特點是片面追求工農業(yè)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具體表現為經濟建設中的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等,忽視了客觀經濟規(guī)律,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是“左”傾錯誤在經濟領域的表現。


 、廴嗣窆缁\動


  人民公社化運動的主要特點是“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化運動犯了生產關系嚴重超越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錯誤,是我國農村經濟建設探索中的一次重大失誤。


  ④“文革”“左”傾錯誤的影響


  1966年,中國爆發(fā)了“文化大革命”,以階級斗爭為綱,嚴重偏離了經濟建設的軌道,嚴重干擾和破壞了國民經濟建設。


  考點19: 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新時期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主要表現為以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為主體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是增強企業(yè)活力,擴大企業(yè)自主權,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實行按勞分配、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制度。


  (3)在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談話推動下,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1世紀初期,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三、中國的思想科技文化


  考點20:春秋戰(zhàn)國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


  (1)春秋時期


  老子主張“無為”, 表現了其沒落、消極的情緒;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目的是緩和社會矛盾。都是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利益的思想家。


  (2)戰(zhàn)國時期


 、倌又鲝“兼愛”、 “非攻”,要求平等,反對戰(zhàn)爭,主張任人唯賢,代表了戰(zhàn)國時期小生產者的利益。


  ②戰(zhàn)國時期,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思想家,對于如何改造社會也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


 、勖献又鲝垖嵭“仁政”,目的是調和階級矛盾。


 、茼n非子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思想,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改造舊制度的進取精神和加強封建集權的迫切愿望,在戰(zhàn)國時期較受統(tǒng)治者推崇。


  考點21:宋明理學的主張及影響


  (1)主張


  南宋的朱熹將儒學發(fā)展到理學,認為 “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宋明陸王心學,主張通過內心反省以求“理”,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影響


 、傧麡O:用三綱五常維系封建專制,壓制扼殺人的自然欲望。


 、诜e極:有利于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jié)道德,自我節(jié)制,發(fā)奮圖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塑造人的性格和價值。


  考點22: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1)代表


  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2)主張


  批判地繼承儒學思想,反對理學對人性的壓抑;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工商皆本;主張學以致用。


  (3)影響


  繼承了晚明進步的思想傳統(tǒng),反對民族壓迫和封建專制主義,重視手工業(yè)、商業(yè),批判繼承傳統(tǒng)儒學,構筑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這些主張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考點23:維新思想與三民主義


  (1)從早期維新思想到康梁維新思想的發(fā)展,資產階級維新派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思想;主張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發(fā)展資本主義,學習西方從物質層次到制度層次。


  (2)孫中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為主體內容的三民主義,主張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形成了完整的革命理論,將向西方學習的制度層次深入一步。


  (3)五四運動后,孫中山接受蘇俄及共產國際的幫助,將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新高潮。


  考點24: 新文化運動及馬克思主義傳播


  (1)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將西方啟蒙思想的民主、自由、平等學說引入中國,動搖了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將反封建推進到思想文化的深層次。


  (2)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推動了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fā),促使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成為宣傳的主流,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


  考點25: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


  (1)毛澤東思想


  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毛澤東思想始終貫穿著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2)鄧小平理論


  是繼承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的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


  四、世界的政治文明


  考點26: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及實質


  (1)特點


 、傺诺涿裰髡尉哂腥嗣裰鳈、輪番而治和法律至上的特點。


 、谒且环N原始的小國寡民的產物,直接民主,范圍狹小,只是成年男性公民。


  (2)實質


  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tǒng)治地位和利益的極少數人的民主,廣大的奴隸、外邦移民和婦女根本沒有公民權和政治權利。


  考點27:羅馬法的演變、內容及特點


  (1)羅馬法經歷了《十二銅表法》→萬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演變歷程。


  ①《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是羅馬成文法的起點,標志著羅馬公民法的誕生。


 、诠穹ㄖ饕钦{整羅馬公民之間關系的法律,適用于羅馬公民,其內容主要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及習慣法等。


 、廴f民法是指羅馬帝國范圍內的國際法,適用于羅馬帝國統(tǒng)治范圍內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主要內容是調整財產關系,規(guī)定奴隸制和私有財產權神圣不可侵犯等。


  (2)特點


  ①羅馬法律的歷史悠久以及羅馬的不斷擴張,促使羅馬法律內容豐富、體系完備,又有鮮明的階段性。


  ②羅馬法倡導平等、正義,理性、法律至上的原則。


 、燮浜诵膬热菔钦{整財產關系,規(guī)定奴隸制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④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滲透自然法的思想。


  (3)實質


  維護羅馬統(tǒng)治者利益,保護奴隸以外的自由民權利的奴隸制法律體系。


  考點28:英國光榮革命與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1)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為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2)在君主立憲制政體下,國家權力的中心在議會,議會是國家較高立法機關;首相通過國王形式上的任命可以組閣,內閣掌握行政權并對議會負責,議會監(jiān)督內閣;國王是國家元首,但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tǒng)一的象征,起著維系英聯邦的紐帶作用。


  考點29:美國1787年憲法的原則及作用


  美國的1787年憲法,貫徹了三權分立的原則,確立了主權在民原則、中央集權原則以及聯邦與州分權原則,開創(chuàng)了一種全新的政治制度。


  (1)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則。


  (2)民主原則:總統(tǒng)和議會議員都由選舉產生,實行任期制。


  (3)中央集權原則: “聯邦與州分權”的聯邦制原則主要表現為美國國家結構實行聯邦制、中央集權原則,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實行分權原則。


  考點30:法、德代議制的確立過程、特點


  (1)法國


 、1789年法國大革命,較終推翻了君主制;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


  ②特點:共和派與保守派長期反復斗爭,歷程曲折漫長。


  (2)德意志


 、龠^程:1871年德意志通過王朝戰(zhàn)爭完成了統(tǒng)一;《德意志帝國憲法》的頒布,確立起君主立憲制政體。


  ②特點:德意志是名義上的君主立憲制,德意志皇帝控制行政權和軍隊,擁有廣泛的權力;德意志宰相由皇帝任命,宰相主持政府并擔任聯邦議會議長,但只對皇帝負責;德意志帝國議會是立法機構,但無實權,法律須經皇帝批準;立憲為虛,專制為實,具有濃厚封建專制、軍國主義色彩。


  考點31:巴黎公社的特點及經驗教訓


  (1)特點


 、僭陔A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下無產階級發(fā)動的一次突發(fā)性的城市武裝起義。


 、诎屠韫缡菬o產階級建立政權的先進次偉大嘗試。


  (2)經驗教訓


 、贌o產階級必須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新的無產階級國家機器。


 、跓o產階級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和鞏固革命成果,必須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


 、劭茖W理論的指導和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是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勝利的根本助力。


  考點32: “冷戰(zhàn)”局面下兩極格局的對峙


  (1) “冷戰(zhàn)”的含義


  是指二戰(zhàn)后美蘇雙方為首的東西兩大陣營之間除直接軍事對抗以外的一切敵對行為。 “冷戰(zhàn)”主要表現為美蘇對峙,全方位的對抗。


  (2)特點


  ①在兩極格局中,美蘇及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其內部雖然有著矛盾和分歧,但較終仍要服從美蘇戰(zhàn)略利益的大局。


 、谠趦蓸O格局中,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


 、勖捞K冷戰(zhàn)是斗爭的主要方式,具體表現為政治上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tài)上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兩極格局的對峙是國際關系的基本特征。兩極格局實質是美蘇兩分天下,打上了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


  考點33: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與發(fā)展


  (1)多極化趨勢主要包括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實力的相對衰落趨勢,歐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態(tài)勢和中國、第三世界國家興起的上升趨勢。


  (2)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兩極格局解體后世界多種力量重新組合,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點是“一超多強”,多極化的趨勢進一步發(fā)展。


  五、世界的經濟文明


  考點34: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的影響


  (1)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僖“商業(yè)革命”、“價格革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引發(fā)了歐洲國家開始殖民擴張,掠奪的財富加快了歐洲資本的原始積累;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


  ②政治方面:首先引起了階級關系的變化,新興的商業(yè)資產階級開始崛起,傳統(tǒng)的貴族和封建主受到了削弱。


 、鬯枷胛幕矫妫簞訐u了教會的權威,加快了世界文明的交流、沖突和融合。


  (2)西歐殖民擴張的影響


 、賹κ澜缡袌龆裕褐趁駭U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


 、趯W洲殖民國家而言:從殖民地掠奪的大量財富,轉化為資本,推動了歐洲國家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蹖χ趁竦囟裕捍偈箒喎抢瓏揖砣胭Y本主義世界市場,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殖民擴張客觀上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促進了殖民地的發(fā)展和進步。


  ④對國際關系而言:由于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必然造成殖民爭霸戰(zhàn)爭的發(fā)生。


  考點35:兩次工業(yè)革命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1)工業(yè)革命的開展,使國際貿易日益重要,需要建立一個廣闊的世界市場。


  (2)資產階級在全世界拓展市場,報名原材料,使世界貿易范圍規(guī)模迅速擴大。


  (3)交通運輸條件和通訊手段的改變,聯系更加緊密,交往更加便捷。


  (4)19世紀中后期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較終建立起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較終形成。


  考點36:蘇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


  (1)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核心內容是余糧收集制,是用軍事、行政手段控制社會經濟,排斥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實質是試圖直接進入社會主義。


  (2)新經濟政策的核心內容是糧食稅,是以經濟手段為主,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在一定限度內發(fā)展資本主義,發(fā)展商品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實質是間接過渡到社會主義。是列寧對在小農占優(yōu)勢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一步探索的結果。


  考點37: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點及影響


  (1)形成


  斯大林時期,通過工業(yè)化、農業(yè)集體化等措施,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標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2)特點


 、偎兄菩问剑簡我坏墓兄啤


 、诠芾眢w制: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


  ③調節(jié)手段:排斥市場,實行指令性計劃經濟。


 、芄芾硎侄危阂孕姓侄喂芾斫洕。


  (3)影響


  這種模式在戰(zhàn)爭期間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曾發(fā)揮過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較短時間內使蘇聯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國民經濟獲得較大發(fā)展;這種模式本身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或弊端,日益嚴重地阻礙了蘇聯國民經濟和其他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為日后蘇聯和東歐各國經濟和政治發(fā)展埋下了隱患,成為后來蘇聯、東歐劇變的歷史根源。


  考點38:羅斯福新政與福利國家


  (1)羅斯福新政的特點


 、傩碌睦碚摵驼撸簞P恩斯主義,實行國家干預經濟。


 、谛碌奶攸c:具有干預經濟、關注民生、協(xié)調發(fā)展等特點,其較大特點是國家全面干預經濟,但沒有放棄自由競爭運行機制。


 、坌碌哪J剑洪_創(chuàng)了國家干預經濟發(fā)展的新模式,二戰(zhàn)后被其他國家所繼承和借鑒。


 、苄碌钠瘘c:新政是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資本主義制度由此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成為資本主義制度繼續(xù)發(fā)展的新起點。


  (2)認識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制度”


 、儆欣诟纳坪吞岣咂胀ㄈ罕姷纳,緩和了社會矛盾,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故被稱為“社會減震器”。同時它又有利于擴大消費市場,緩和供求矛盾。


 、诟@贫仁菈艛噘Y本家為緩和國內矛盾、挽救資本主義制度而不得不支付的一種代價,并不能改變資本主義國家“按資分配”的制度,并不能徹底消滅貧困和兩極分化,不能同社會主義相提并論。


  ③福利國家制度帶來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也降低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


  考點39: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背景、特征


  (1)背景


  二戰(zhàn)后西歐普遍衰落,美國經濟實力增強,成為世界的經濟強國。


  (2)其內容特點


 、匐p掛鉤: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


  ②一固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


  考點40:經濟區(qū)域集團化組織和經濟全球化


  (1)當今世界經濟區(qū)域集團化組織主要有歐盟、亞太經合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qū)。


 、贇W盟是由發(fā)達國家組成的;合作程度較高,經濟一體化向經濟政治一體化過渡。


 、诒泵雷杂少Q易區(qū)是先進個由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組成的經濟集團,體現了南北合作,由大國主導。


 、蹃喬浐辖M織是當今世界較大的區(qū)域性經濟合作組織;范圍較廣、規(guī)模較大;各國差異較大;松散性、開放性,合作程度較低。


  (2)經濟全球化


 、俳洕蚧霈F的原因主要是科技發(fā)展的推動;交通和通訊手段進步,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兩極格局結束,世界局勢相對穩(wěn)定。


 、诮洕蚧闹饕憩F是資本在全球的流動,實質是發(fā)達國家新一輪資本的全球擴張。


  六、世界的思想科技文化


  考點41:人文精神的起源、興起、發(fā)展歷程及特點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經歷了起源(智者運動)——形成(文藝復興)——發(fā)展 (宗教改革)——高峰(啟蒙運動)的歷程。不同時期人文主義的內涵具體各不相同。


  (1)古希臘人文主義突出人自身,突出人的作用。


  (2)文藝復興肯定人和人性,強調人的價值。


  (3)宗教改革否定羅馬教皇的權力,提倡個人宗教信仰的自由,發(fā)展了人文主義思想。


  (4)啟蒙運動以理性主義的旗幟,反對專制和迷信;提倡科學、自由、平等,反對特權等。


  考點42: 牛頓力學體系、相對論、量子論和達爾文進化論


  (1)牛頓經典力學體系是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史上先進次理論大綜合,為18世紀的工業(yè)革命及其以后的機器生產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2)達爾文生物進化論是對生物學的一次偉大綜合,有力地挑戰(zhàn)了神創(chuàng)論,極大地促進了歐洲的思想解放,對處于危亡的國家思想界也產生巨大震動,對整個世界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3)量子理論和相對論一起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彌補了經典物理學的缺 陷,掀起了物理學的革命。


  相關推薦:2018北京昌平區(qū)高考一模各科試題及答案解析匯總

       2018年北京高三先進次模擬診斷攻略匯總

       2018北京各城區(qū)高考一模試題及答案解析匯總

       2017北京高三一模試題及答案解析


  愛智康高中教育頻道為分享的2018昌平區(qū)高考一模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到這里就結束啦,有關2018年高考一模輔導的課程,請直接撥打免費咨詢電話:!學習靠的是日積月累,絕不可以眼高手低。只要大家學習認真,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學好。

文章下長方圖-高三一輪復習史地政資料
立即領取中小學熱門學習資料
*我們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電話聯系
側邊圖-寒假1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