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yù)約課程還可獲贈免費的學(xué)習(xí)復(fù)習(xí)診斷
點擊預(yù)約→免費的1對1學(xué)科診斷及課程規(guī)劃
意林故事
飛不出的小鳥
有一位動物學(xué)家曾經(jīng)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一只小鳥關(guān)進一間房里,房子有兩扇窗戶,一扇向著外面的天空,光亮無比,不過玻璃窗是關(guān)著的;而另一扇開向一間光線很暗的房間,只要小鳥穿過這扇窗戶,繞過灰暗的房間,就可以飛出去。
開始,這只小鳥盯著光亮的窗戶,向窗外飛去,可玻璃窗把它擋了回來。小鳥碰壁后,在房里繞了兩圈,又向那扇光亮的窗戶沖去,結(jié)果又碰壁。幾次碰壁之后,小鳥跌落在窗臺上,它的頭已經(jīng)碰出血。它臥在窗臺上一動不動地看著窗外的天空,直到死去。整個過程,小鳥沒有看一眼對面那扇灰暗的窗戶。
這個實驗給人的啟示是:成功沒有捷徑,抵達光明的前景,必須穿越一段灰暗的歷程。
捷 徑
我的老家在一個偏遠的山村,因盛產(chǎn)板栗而聞名。每到深秋,板栗掛滿枝頭時,也是當(dāng)?shù)厣矫褫^忙碌的日子。
因新鮮的板栗較為搶手,所以誰都希望自家的板栗能夠先人一步運到城里,賣上個好價錢,競爭自然十分激烈。大家爭先恐后地從山上采摘果實,然后運回家里,將剛剛收獲的板栗悉數(shù)倒出,全家老小圍成一圈,依其個頭大小進行篩選、分級,再馬不停蹄地沿著新修的鄉(xiāng)村公路運到城里向外批售,就像是在和時間進行一次賽跑。
可盡管每個人都在分秒必爭,但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始終要比村里的石根慢半拍。每次當(dāng)他們心急火燎地趕到果品批發(fā)市場時,石根卻已喜滋滋地開著空車往回返。幾年下來,都是如此。人們不禁疑竇頓生:“咦,這小子難道有啥捷徑?”
終于有一天,幾個飽嘗壓價之苦的山民,將笑逐顏開的石根“劫”進了飯館,向他探詢總是立即一步的捷徑。
石根愜意地呷著酒,兩眼瞇成了一條縫,不以為然地說:“咳,俺哪有啥捷徑?只不過每次摘完板栗,俺就直接裝進麻袋里,撂上車,專揀坎坷不平的山路走,一路顛簸下來,小的就漏到了下面。這樣就省去了用來分級、挑選的時間……”一語道破迷津,眾人愕然。
一帆風(fēng)順的旅途只能釀就墨守成規(guī)的思維,而人生中的捷徑從來都是在經(jīng)歷了顛簸與坎坷之后才赫然閃現(xiàn)。
兩個好朋友的不同道路
華和明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華從小到大都很聰明,而明從小就沒有他聰明,做事沒他能干。
畢業(yè)后,他倆合資開了一家小超市。由于他們不懂,剛開始生意并不是很好。不久,華就與明分道揚鑣。明只好給華退錢,自己繼續(xù)做超市的生意。
華自己創(chuàng)業(yè),又做了幾份生意都虧了。他的一個朋友是做走私的,而且賺了大錢,曾經(jīng)去找過華問他要不要一起做,當(dāng)時拒絕了他,現(xiàn)在回想起來,就去找他的朋友說要一起做,他的朋友答應(yīng)了。剛開始華干得不錯,賺了很多的錢,但是他做久了總是感覺到靠走私賺來的錢不怎么放心,想收手不干,但是眼下又有一筆很大的生意,他想只要做完這筆生意就不做了。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在較后一次時竟然被逮了,被判了刑還被罰了款。
明老老實實地做超市的生意,生意不好做,還差點關(guān)門大吉,但是明并沒有泄氣,一直堅持下去。他大力宣傳超市,服務(wù)態(tài)度好,信譽好,東西又好又便宜。顧客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快明的生意又好起來了,而且把超市擴大了,還開了好幾間分店。
有的人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富有,在人生的道路上選擇了走捷徑,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也有的人為了讓自己過上平靜的生活,就選擇了走彎路,平平安安的過日子。
省略陽光
在某地出產(chǎn)的山野菜當(dāng)中,蕨菜以它鮮嫩可口而深受外商喜愛。蕨菜出口主要是對日本,以前銷路非常好,有多少收多少,可是較近幾年,國外客商卻不要了,這是什么原因呢?
采集蕨菜的較好時間只有十天左右,這期間的蕨菜鮮嫩好吃,早了不成,晚了就老了。采好后,要攤開放在地里晾曬一天,第二天翻個個兒,再晾曬一天,讓水分蒸發(fā)干,然后再成把捆好,裝箱。食用時放在涼水里浸泡一下就可以了。可是當(dāng)?shù)剞r(nóng)民為了多采多賣,把蕨菜采到家,來不及放在地上晾曬,而是放在熱炕上暖,這樣只用兩個小時就烘干了。這樣加工處理的蕨菜,從外表上看哪兒都一樣,可是食用時,不管放在水里怎么泡,都像老樹根一樣,又老又硬,根本咬不動。國外客商發(fā)現(xiàn)后,對此提出警告。但國內(nèi)方面并未改變這種做法。結(jié)果,人家干脆封殺,再不從我國進口了!
一心想加工速成蕨菜的農(nóng)民,省略了兩天的陽光,但是較終被烘干的卻是自己!
不要試圖走捷徑
有一個網(wǎng)球教練對孩子說:“如果一個網(wǎng)球掉進草叢里,應(yīng)該如何找?”有人答:“從草叢中心線開始找。”有人答:“從草叢的較凹處開始找。”有人答:“從草較高的地方開始找。”教練宣布他的答案:“按部就班地從草地的一頭,搜尋到草地的另一頭。”
有幾個小孩都很想成為一位智者的孩子,智者給他們一人一個燭臺,叫他們要保持光亮,結(jié)果好多天過去了,智者都沒來,大部分小孩已不再擦拭那燭臺。有一天智者突然到來,大家的燭臺都蒙上厚厚的灰塵,只有一個被大家叫做“小笨蛋”的小孩,雖然智者沒來,他也每天都擦拭,結(jié)果這個笨小孩成了智者的孩子。
原來尋找成功的方法很簡單,從頭做起,不試圖走捷徑就可以了。
兩個急于求成的青年
一個青年向德國著名畫家阿道夫·門采爾訴苦說:“我真不明白,為什么我畫一幅畫只消一天工夫,可賣掉它卻要等上一年?”
門采爾風(fēng)趣地說:“請你倒過來試試吧。要是花一年的工夫畫它,那么只有一天就準能賣掉了。”
一個青年職員平時工作懶懶散散,在轉(zhuǎn)正前一個月他問老板:“如果我兢兢業(yè)業(yè)工作一個月,我能轉(zhuǎn)正嗎?”老板答道:“你的問題讓我想到一個冷房間的溫度計,你用熱手捂著它,能使表上顯示溫度上升,不過房間一點也不會溫暖。”
今天的成就是因為昨天的積累,明天的成功則有賴于今天的努力。
其實真正的成功是一個過程,是將勤奮和努力融入每天的生活中,融入每天的工作中。通向成功是不存在捷徑的。故事中的年輕人不付出努力卻訴苦得不到成功,是荒謬的。
容易掌握的煉金術(shù)
奈哈松是泰國的一個大富翁,但是他早年家境貧窮。他一心想成為大富翁,他覺得成功的捷徑便是學(xué)會煉金術(shù)。他把全部的時間、金錢和精力都用在了煉金術(shù)的實踐中。不久,他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家中變得一貧如洗,連飯也吃不上了。妻子無奈,跑到父母那里訴苦,她父母決定幫女婿改掉惡習(xí)。他們對奈哈松說:“我們已經(jīng)掌握了煉金術(shù),只是現(xiàn)在還缺少煉金的東西。”
“快告訴我,還缺少什么東西?”
“我們需要3公斤從香蕉葉下收集起來的白色絨毛,這些絨毛必須是你自己種的香蕉樹上的,等到收完絨毛后,我們便告訴你煉金的方法。”
奈哈松回家后立即將已荒廢多年的田地種上了香蕉,為了盡快湊齊絨毛,他除了種自家以前就有的田地外,還開墾了大量的荒地。
當(dāng)香蕉成熟后,他小心地從每張香蕉葉下搜刮白絨毛,而他的妻子和兒女則抬著一串串香蕉到市場上去賣。就這樣,10年過去了,他終于收集夠了3公斤的絨毛。這天,他一臉興奮地提著絨毛來到岳父母的家里,向岳父母討要煉金之術(shù),岳父母讓他打開了院中的一間房門,他立即看到滿屋的黃金,妻子和兒女都站在屋中。妻子告訴他,這些金子都是用他10年里所種的香蕉換來的。面對滿屋實實在在的黃金,奈哈松恍然大悟。從此,他努力勞作,終于成了一方富翁。
預(yù)約課程還可獲贈免費的學(xué)習(xí)復(fù)習(xí)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