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30年,高考改革亮點回眸
導讀:恢復高考制度30年以來,在改革與完善高考制度方面所作的探索沒有停止過。高考改革呈現出的亮點很多,如1999年開始的高校擴招,是我國優(yōu)先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助推器”;由統(tǒng)一命題到分省命題,成為高考改革在堅持統(tǒng)一的基礎上,走向多樣化的關鍵步驟之一;網上閱卷,從程序和技術上助力了閱卷標準的一致性;網上錄取、招生“陽光工程”,使招生信息更加公開和透明,助力了招生錄取的公開、公平、公正……
亮點一:高考改革實現新的跨越
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我國高校招生診斷制度改革在不斷推進。尤其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以實施素質教育作為高考改革的目標,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1998年,為了積極適應社會科技和經濟迅速發(fā)展的時代要求,推出了新一輪高校招生診斷改革方案。1999年實行“3+X”高考科目設置改革,2000年推出高考分省命題制度改革,2001年新課改帷幕正式拉開,2007年首批試行新課改的4個省、區(qū)迎來了新課程高考。
從傳統(tǒng)診斷到現代教育測量
20世紀80年代初,針對高考傳統(tǒng)的命題方法和診斷方式的缺陷,診斷研究學者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經過調查與論證,提出以現代教育測量理論為指導,吸收標準化診斷的理論和經驗進行高考改革。
1年,高考標準化改革由廣東省率先試驗,當年進行英語、數學兩科的標準化診斷試點。1988年,這項改革試驗擴大到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5個學科,英語科則擴大到全國17個省(市、區(qū)),涉及100萬考生。經過由點到面的改革實踐,1989年原國家教委決定將標準化診斷在全國推行。
標準化診斷的實施,實現了在命題過程中對各種指標的預估和把握,并在考后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由于在《診斷說明》中對各種指標進行相應的解釋和說明,廣大中學教師逐步熟悉了表征試題和試題質量的指標,對于科學掌握診斷方法,評估和改進教學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高考標準化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在我國診斷科學發(fā)展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為我國高考后20年的改革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