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課程還可獲贈免費的學習復習診斷
2003年經(jīng)教育部批準,全國22所高校試水“自主選擇錄取改革試點”。在9年的不斷探索與發(fā)展中,自主招生打破了高考一元化的格局,在本市形成了由復旦大學與上海交大進行的“自主選擇錄取改革試驗”,多校參與的“自主選擇錄取改革試點”和專科層次依法自主招生三足鼎立的格局。
這一格局隨著近年來高校聯(lián)盟的崛起,又達到了新的高峰。近年來,“北約”、“華約”、“同盟”各自以“常春藤”模式開展自主招生聯(lián)考,一份試題成績能獲多所學校認可,由此,自主招生已由較初的“試水”,成為考生進入學校的重要途徑之一。
11月已至,一年一度的自主招生的“大戰(zhàn)”即將展開,考生如何在各類自主招生中理性地找到坐標?為自己在這場診斷中贏得砝碼要做哪些前期準備?
選擇院校:
了解學校與自己
作為復旦大學自主招生社團“云聚社”的前任社長、復旦“改革試驗”的過來人——生物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的許冰清驚訝于各種“聯(lián)盟”的發(fā)展速度,“‘華約’‘北約’‘同盟’接踵而至,涉及20多所國內(nèi)優(yōu)秀高校”,許冰清覺得,考生正面臨“一個甜蜜的選擇”。
這個甜蜜的選擇,對更多迷茫的考生來說,卻更像個甜蜜的煩惱:今天去復旦,明天到上海交大,下周則去同濟大學診斷,這在每年參加自主招生的考生中已司空見慣。
記得在2010年“華約”聯(lián)考現(xiàn)場,一名陪考家長等候到晚上八點,在這之后的兩周里,他與孩子還有幾場自主招生需要參加。這名家長表示:“自主招生參加越多,機會越多,對我們來說只有奮力一搏。”
原本許冰清也這么以為,但經(jīng)歷過自主招生后,她的想法有了改變。在她看來,自主招生并非升入大學的渠道,如果場場參加,場場落空,花費了精力又得不償失。“在自主招生‘百花齊放’下,孩子認清方向,了解自身水平非常關鍵”。
認清方向是指考生需對學校了解更多。“比如復旦與上海交大,雖同時進行預錄取改革試驗,但其內(nèi)涵絕不相同。”
復旦大學校訓為“博學篤志,切問近思”,這所以人文見長的高校,追求“自由而無用的靈魂”,復旦校友李泓冰曾經(jīng)將其詮釋為:“所謂‘自由’,是思想與學術、甚至生活觀念,能在無邊的時空中恣意游走;‘無用’,則是對身邊現(xiàn)實功利的有意疏離。”
而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從建校伊始,即堅持“求實學,務實業(yè)”的宗旨,以培養(yǎng)“先進等人才”為教育目標,被譽為“東方MIT(麻省理工學院)”,在該校前任校長謝繩武眼中,“上海交大孩子的特點是務實,講究嚴謹,能與人比較融洽地相處”。基于這些辦學理念的差異,孩子不妨在選擇前先想想:我更喜歡哪所學校?
而了解自身水平,則更方便解決一個問題:“我更適合哪所學校的自主招生診斷?”
舉例來說,復旦大學“千分考”包含10門功課,強調(diào)綜合能力,注重知識積累;上海交大的AAA診斷則更接近邀請賽題,題型開放,考驗考生的思維靈活度;同濟大學的“自主選擇錄取學業(yè)能力診斷”的數(shù)理難度甚高,物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的“光電效應”“光的角度的”以及高等數(shù)學中的“微積分”都會涉及,起來非常復雜;華東師范大學的筆試則在文科上下了功夫,答題時更像寫篇小文章。
由此可見,不同的高校,其辦學宗旨,培養(yǎng)方向都各不相同,如果考生要嘗試參加每所學校的自主招生,那結(jié)果必然是疲于奔命,得不償失。
因此,深入了解不同高校的文化,把握其培養(yǎng)特色,才是理性參加自主招生的態(tài)度。比如,復旦大學喜歡通才,那么綜合能力強的孩子可以一試;喜愛文學,具有人文情懷的孩子,則可參加華東師范大學的自主招生……作為考生,一定要善于把握形勢,找到合適自己的方向。
有報考自主招生意向的考生,不妨多登錄院校的招生網(wǎng)站,了解其自主招生形式、診斷科目、對考生的要求,從中挑選一到兩所與自身氣質(zhì)相符、有認同感的院校,以之為目標不斷努力,為參加其自主招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
預約課程還可獲贈免費的學習復習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