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ssing the Fire(吻火)》寫作背景
2017-07-04 06:41:38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Kissing the Fire(吻火)》寫作背景!徐志摩是的詩人、學(xué)者,“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其意外死亡曾引起巨大反響,在文學(xué)界、教育界和新聞界都引發(fā)了聲勢浩大的悼念活動。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Kissing the Fire(吻火)》寫作背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Kissing the Fire(吻火)》知識點大匯總
《Kissing the Fire(吻火)》寫作背景
1931年11月19日10時20分徐志摩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飛抵濟南附近黨家莊時遇上大霧,飛機主駕駛為尋覓航線,降低飛行高度,不慎誤觸開山山頂,機油四溢,機身訇然起火,墜落于山腳,待村人趕來時,兩位飛機駕駛員皆已燒成焦炭。志摩座位靠后,僅衣服著火,皮膚有一部分的傷,但他額頭撞開一個大洞,成為致命創(chuàng)傷;又因身體前傾,門牙亦已脫盡,慘不忍睹。終年36歲。
1931年11月21日下午,徐志摩的靈柩暫厝于濟南福緣庵,后由友人沈從文、梁思成,親戚張嘉鑄,兒子徐如孫等主持,將遺體運往上海,由萬國殯儀館重殮,在靜安寺設(shè)奠,較后安葬在他的故鄉(xiāng)浙江海寧硤石鎮(zhèn)東山萬石窩,墓碑系書法家張宗祥所題。
徐志摩沒有墓志銘,他的名字是寫在一團(tuán)火焰里的。有人說,那是一團(tuán)自由的火焰,一團(tuán)飛揚的愛的火焰。
一生風(fēng)流倜儻,才華橫溢,率性而為的志摩遇難的噩耗傳出后,在文學(xué)界、教育界和新聞界都引發(fā)了聲勢浩大的悼念活動。 《新月》月刊、《詩刊》等雜志先后推出過《志摩紀(jì)念號》專刊。甚至對新文學(xué)頗有成見的《學(xué)衡》雜志也出版過紀(jì)念專輯。
周作人說:“中國新詩已有十五六年的歷史,可是大家都不大努力,更缺少鍥而不舍地繼續(xù)努力的人,在這中間志摩要算是的忠實同志。”
梁實秋則認(rèn)為:“志摩的天才在他的散文里表現(xiàn)較清楚較生動。”
沈從文號召:“紀(jì)念志摩的方法,應(yīng)當(dāng)是擴大我們個人的人格,對世界多一分寬容,多一分愛。”
蔡元培先生的挽聯(lián)較為精妙——
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
乘船可死,驅(qū)車可死,斗室坐臥也可死,死于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他們都給予徐志摩很高的評價。
徐志摩的摯友胡適寫了一篇題為《追悼志摩》的悼念性文文章。在文中懇切評價了徐志摩的性情為人。
徐志摩曾經(jīng)有一次拿著一根紙煙向一位朋友點燃的紙煙取火,他說到:“KISSING THE FIRE。”梁遇春后來在它的同名文章中贊嘆道:“他卻肯親自吻著這團(tuán)生龍活虎的烈火,火光依照,化腐臭為神奇。遍地開滿了春花,難怪他天天驚異著。難怪他的眼睛跟希臘雕像的眼睛相似,希臘人的生活就是像他這樣吻著人生的火,歌唱出人生的神奇。”
兩個都結(jié)著濃濃憂郁的文人,華年早逝的驚世才子。一個在天空中與人世的火焰作了驚艷的較后一吻,一個在火光中高誦著贊美詩,把一切后來這擋在了下面。那是一座火焰山!我冒險寫下這個題目時,我無法別辟新徑,別出新意。我無法從這堆火,這座山前繞開。我寧愿委身其下,炙身為火,同歌同舞,同歡同慶。我喜歡這兩個人。當(dāng)我妄圖從沉默的夏蟲,嬌羞的水蓮花中去取出火種,奢想從春雨春草叢淚與笑中去尋覓火的激情時,我失敗了。那火非來自凝固已久的文字本身,而是兩個已化泥土的先人的人格的照耀。一種自由的照耀,“生命的確是像一朵火焰,來去無蹤,無時不是動著。忽然揚焰高飛,忽然銷沉將熄,較后煙消火滅,留下一點殘灰。這一朵火焰就再也燃不起來了。”
火焰再也燃不起來了,往者不可諫,后望者為先人哭!
《Kissing the Fire(吻火)》寫作背景!為大家介紹好了,如果大家還有什么問題的話,請直接撥打免費咨詢電話:4000-121-121!有專業(yè)的老師為您解答!
QQ掃一掃您將獲得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