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注冊有禮
讓進(jìn)步看得見
熱門課程先知道
預(yù)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xué)員個性化學(xué)習(xí)需求 馬上報名↓
2019年高中寒假語文背誦復(fù)習(xí)《六國論》!時間過得真快呢,一轉(zhuǎn)眼都已經(jīng)二月份中旬了,年味也慢慢的散去了,接下來迎接我們的是元宵節(jié),大家一起期待吧,下面是2019年高中寒假語文背誦復(fù)習(xí)《六國論》寒假剩余不多了,好好珍惜!
	想要了解背誦復(fù)習(xí)的相關(guān)資料,請點擊加入【愛智康高中交流福利群】 ,并直接向管理員“小康康”索取!愛智康高中交流福利群會不定期免費發(fā)放學(xué)習(xí)資料,高中以及高考政策等相關(guān)消息,請持題目,續(xù)關(guān)注!
 ,并直接向管理員“小康康”索取!愛智康高中交流福利群會不定期免費發(fā)放學(xué)習(xí)資料,高中以及高考政策等相關(guān)消息,請持題目,續(xù)關(guān)注!
2019年高中寒假語文背誦復(fù)習(xí)《六國論》(一)
	
	  一、文化常識
	
	  蘇洵 《嘉祐集》(嘉祐是宋仁宗年號)
	
	  “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三蘇”)
	
	  六國:賂秦——韓、魏、楚 不賂秦——燕、趙、齊
	
	  (借古諷今) 北宋 契丹、西夏
	
	  二、文言語法知識
	
	  虛詞(不同用法)
	
	  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憑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
	
	  3.舉以予人 ( 來) 省略句:舉之以予人
	
	  4.以地事秦 ( 用)
	
	  5.茍以天下之大(憑借)
	
	  之:
	
	  1.較秦之所得(結(jié)構(gòu)助詞,的)
	
	  2.秦之所大欲(結(jié)構(gòu)助詞,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孫視之不甚惜 (代詞,土地)
	
	  5.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的 )
	
	  6.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前一個“之”指秦國,后一個“之”指賂秦三國。都是代詞。)
	
	  7.此言得之 (代詞,指代上面的道理)
	
	  而:
	
	  1.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因果承接)
	
	  2.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轉(zhuǎn)折)
	
	  3.故不戰(zhàn)而強(qiáng)弱勝負(fù)已判矣(就,承接關(guān)系)
	
	  4.二敗而三勝(遞進(jìn)或并列)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然后:這樣以后.
	
	  實詞(通假、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2.暴秦之欲無厭(通饜,滿足)
	
	  3.當(dāng)與秦相較(通倘,如果)
	
	  實詞通釋
	
	  1.率: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賂者以賂者喪(因為)
	
	  3.蓋:蓋失強(qiáng)援,不能獨完(因為)
	
	  4.固:固不在戰(zhàn)矣(原本)
	
	  5.舉:舉以予人(拿)
	
	  6.然則: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7.判:故不戰(zhàn)而強(qiáng)弱勝負(fù)已判矣(確定,斷定)
	
	  8.固:至于顛覆,理固宜然(本來)
	
	  9.得:此言得之(對)
	
	  10.遷:終繼五國遷滅(改變)
	
	  11.與: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結(jié)交)
	
	  12.既: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已經(jīng))
	
	  13.以、為、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用,作為,招致)
	
	  14.再:后秦?fù)糈w者再(兩次)
	
	  15.洎、以:洎牧以讒誅(及,等到;因為)
	
	  16.誠: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
	
	  17.向使: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假如)
	
	  18.數(shù)、理: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天數(shù),命運)
	
	  19.為、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茍、從: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隨)
	
	  一詞多義
	
	  1.非: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不是)
	
	  實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而昨非(不對)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沒)
	
	  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不能)
	
	  2.或: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有人)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有時)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有人)
	
	  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或許)
	
	  3.得: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得到)
	
	  此得之(正確)
	
	  誠不得已(辦法)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須,應(yīng)該)
	
	  4.相:
	
	  當(dāng)與秦相較(指對方)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對方)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相國)
	
	  5.勢: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氣勢)
	
	  其勢弱于秦(形勢)
	
	  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態(tài)勢)
	
	  6.兵:
	
	  非兵不利(名詞,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詞,軍隊)
	
	  斯用兵之效也(名詞,戰(zhàn)爭)
	
	  7.暴:
	
	  暴霜露(動詞,曝露)
	
	  暴秦之欲無厭(形容詞,兇暴,殘酷)
	
	  8.事:
	
	  以地事秦 (動詞,侍奉)
	
	  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名詞,舊事)
	
	  9.猶:
	
	  猶抱薪救火(動詞,像,好象)
	
	  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副詞,仍然,還)
	
	  10.始:
	
	  始有遠(yuǎn)略(名詞,起初)
	
	  始速禍焉(副詞,才)
	
	  11.向: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副詞,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動詞,朝著,對著)
	
	  12.亡:
	
	  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失去土地)
	
	  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滅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萬(逃亡)
	
	  詞類活用
	
	  1.事:以地事秦(名作動,侍奉)
	
	  2.義:義不賂秦(名作動,行正義)
	
	  3.事、禮: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名作動,侍奉;禮遇)
	
	  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狀,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卻:李牧連卻之(動詞使動,使退卻)
	
	  古今異義
	
	  1.其實:古義:他實際上。今義:副詞,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
	
	  2.祖父:古義:祖輩父輩。今義:爺爺。
	
	  3.至于:古義:以致,以至于。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4.智力:古義:智謀,力量。今義:指人理解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5.可以:古義:可以憑借。今義:表示可能、能夠或許可。
	
	  6.故事:古義:舊事,前例。今義:用來講述的真實或虛構(gòu)的事。
	
	  句式
	
	  1.舉(之)以予人(省略句)
	
	  2.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斷句)
	
	  3.趙嘗五戰(zhàn)于秦(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4.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被動句)
	
	  5.洎牧以讒誅(被動句)
	
	  翻譯
	
	  1.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譯:六國彼此都滅亡,全都是(因為)賄賂秦國嗎?
	
	  2.不賂者以賂者喪。
	
	  譯:沒有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
	
	  3.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譯:送給秦國越多,侵犯他們?nèi)齻國家就越厲害。
	
	  4.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譯:以致六國終于滅亡,從道理上說本來應(yīng)該這樣。
	
	  5.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譯:等到燕太子丹用荊卿作為計策,才招致禍患。
	
	  6.洎牧以讒誅。
	
	  譯:等到李牧因為受誣陷而被殺。
	
	  7.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
	
	  譯:那么勝敗存亡的命運。
	
	  8.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譯:但被秦人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
	
	  9.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譯: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別人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呀!
	
	  三、重要文段
	
	  略
	
	  四、默寫(理解性默寫題選)
	
	  1.《六國論》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2.《六國論》中,論述齊國滅亡的根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3.《六國論》中,表現(xiàn)列國先人艱苦開辟疆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4.明確指出賄賂秦國是導(dǎo)致滅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5. 蘇洵《六國論》評論六國敗亡的歷史,提出“六國破滅,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論點,其中描寫祖輩創(chuàng)業(yè)艱難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說明齊國滅亡原因的句子是“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_____ ______”,說明燕國滅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結(jié)尾指出“茍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確體現(xiàn)文章借古諷今,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要汲取歷史教訓(xùn)的主旨。
	
	  6.古人寫文章常常借古諷今。杜牧 《阿房宮賦》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秦滅亡的教訓(xùn)批評唐敬宗廣建宮室;蘇洵《六國論》“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_________ _____”,用六國破滅的教訓(xùn)諷刺北宋賄賂契丹、西夏。
	
	  7.古人寫文章愛引用前人話語作為論據(jù),如韓愈《師說》中“孔子曰:‘三人行,_____ _____”,蘇洵《六國論》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史論貴在立論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嗚呼!____ _____,非秦也;__ 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蘇洵的《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______________”,皆借古諷今,發(fā)人深省。
	
	  9.古代詩文中有許多寄寓了作者對所敘對象充滿情感的句子,如《六國論》中“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表達(dá)了蘇洵對六國以地事秦的遺憾之情;《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想當(dāng)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辛棄疾對英雄劉裕的無限景仰。
	
	  10.蘇洵在《六國論》中借助“_______ ___,_______ ___”,敏銳地指出了對抗秦國的辦法,此舉會讓對方寢食難安。
	
	  11.古代詩文中有許多今昔對比而感慨橫生的名句,如蘇洵 《六國論》 “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____________”;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dāng)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關(guān)于荊軻刺秦王,歷來頗多贊語,古人也有對此非議的,如宋朝的蘇洵在《六國論》中就這樣評論刺秦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荊軻刺秦王”的故事,蘇洵在《六國論》一文中用作論據(jù),把它高度濃縮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個字。
	
	  14.古人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蘇洵在《六國論》中總結(jié)六國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_____________。”因此,杜牧在《阿房宮》中勸誡統(tǒng)治者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六國論》中作者含蓄表明寫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6. 《六國論》中作者批評趙國殺害良將,不能武力抗秦堅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高中寒假語文背誦復(fù)習(xí)《六國論》(二)
	
	  一.解詞
	
	  1. 弊在賂秦( )
	
	  2.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
	
	  3. 諸侯之所亡( )
	
	  4. 思厥先祖父( )()
	
	  5.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 )
	
	  6. 故不戰(zhàn)而強(qiáng)弱勝負(fù)已判矣( )
	
	  7. 至于顛覆( ) ( )
	
	  8. 以地事秦( )
	
	  二.通假字
	
	  1. 暴霜露( )( )
	
	  2. 暴秦之欲無厭( )( )
	
	  三.古今異義
	
	  1. 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
	
	  2. 思厥先祖父( )
	
	  3. 然后得一夕安寢( )
	
	  四.詞類活用
	
	  1. 理固宜然( )( )
	
	  五.一詞多義
	
	  1.以 秦以攻取之外()
	
	  以有尺寸之地()
	
	  不賂者以賂者喪()
	
	  舉以予人()
	
	  以地事秦()
	
	  2.兵 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矣()
	
	  3.而 賂秦而力虧()
	
	  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六.特殊句式
	
	  1.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譯:
	
	  2.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qiáng)弱勝負(fù)已判矣。()
	
	  譯:
	
	  七.內(nèi)容理解
	
	  1.全文的中心論點是:
	
	  2.第二段主要寫了“ ”(用原文概括)
	
	  3.第二段主要運用了 論證和 論證,將六國的土地比作“ ”,將 比作“火”
	
	  2019年高中寒假語文背誦復(fù)習(xí)《六國論》(三)
	
	  一、解釋下列詞語
	
	  以:
	
	  ⒈秦以攻取之外 (介詞,在 ) ⒉以有尺寸之地 (連詞,而)
	
	 、撑e以予人 ( 連詞,來) ⒋以地事秦 ( 介詞,用)
	
	  之:
	
	 、陛^秦之所得(結(jié)構(gòu)助詞,取獨) ⒉秦之所大欲(結(jié)構(gòu)助詞,的)
	
	 、骋杂谐叽缰(結(jié)構(gòu)助詞,的) ⒋子孫視之不甚惜(代詞,土地)
	
	 、抵T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結(jié)構(gòu)助詞,的) ⒍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前一個“之”指奉秦之物,后一個“之”指賂秦各國。都是代詞。)
	
	  ⒎此言得之(代詞,指代上面的道理)
	
	  而:
	
	 、迸c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因果承接) ⒉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轉(zhuǎn)折)
	
	  ⒊故不戰(zhàn)而強(qiáng)弱勝負(fù)已判矣(就,承接關(guān)系)⒋二敗而三勝(遞進(jìn))
	
	  得
	
	  ⒈較秦之所得(得到,獲得,動詞) ⒉此言得之(對,說得對,動詞)
	
	 、硠t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能,能夠,動詞)
	
	  與
	
	  ⒈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交結(jié),交好,動詞) 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和,連詞)
	
	  ⒊與戰(zhàn)勝而得者(跟,介詞)
	
	  為
	
	  ⒈以荊卿為計(作為,動詞) ⒉邯鄲為郡(成為,動詞)
	
	 、碁閲邿o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為:治理,動詞;為:被。介詞)
	
	  始
	
	  ⒈ 燕趙之君,始有遠(yuǎn)略(起初,副詞) ⒉始速禍焉(才,副詞)
	
	  向
	
	 、毕蚴谷龂鲪燮涞(假使,如果,連詞)⒉并力西向(對著,這里有“對付”的意思,動詞 )
	
	  兵:
	
	 、狈潜焕(名詞,兵器、武器) ⒉而秦兵又至矣(名詞,軍隊)
	
	  ⒊斯用兵之效也(名詞,戰(zhàn)爭)
	
	  暴:
	
	  ⒈暴霜露(動詞,曝露) ⒉暴秦之欲無厭(形容詞,兇暴,殘酷)
	
	  事:
	
	  ⒈以地事秦 (動詞,侍奉) ⒉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名詞,事情)
	
	  猶
	
	 、豹q抱薪救火(動詞,像,好像) ⒉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副詞,仍然,還)
	
	  始:
	
	 、笔加羞h(yuǎn)略(名詞,起初) ⒉始速禍焉(副詞,才)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然后:這樣以后。
	
	  二、寫出下列詞語的古今異義
	
	  ⒈其實:古義:它的實際數(shù)量 今義:實際上
	
	 、沧娓福汗帕x:祖輩和父輩 今義:父親的父親
	
	 、持劣冢汗帕x:以至于。(直到……) 今義:表示另提一件事
	
	 、纯梢裕汗帕x:可以憑借 今義:表示可能或能夠(表示許可)
	
	 、倒适拢汗帕x:舊事,前例 今義:文學(xué)體裁的一種
	
	 、吨橇Γ汗帕x:智謀與力量 今義:指人類思考能力與認(rèn)知水平
	
	  ⒎然后:古義:這樣以后 今義:表示一件事之后接著發(fā)生另一件事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①趙嘗五戰(zhàn)于秦 介后 ②洎牧以讒誅 被動
	
	 、埤R人勿附于秦 介后 ④斯用兵之效也 判斷
	
	 、萜鋭萑跤谇 介后 ⑥茍以天下之大 定語后置
	
	 、咂茰缰酪 判斷 ⑧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判斷句
	
	  四、說出下列加點字的詞類活用情況
	
	 、绷x不賂秦:堅持正義。形容詞作動詞。
	
	  ⒉李牧連卻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譯為打退。
	
	 、骋允虑刂亩Y天下之奇才:禮待。名為動。
	
	  ⒋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吞下。名為動。
	
	 、等障髟赂睿在呌谕觯喝、月:每天、每月。名作狀。
	
	 、兑缘厥虑兀菏,侍奉。名詞作動詞。
	
	 、废溆梦涠唤K也。終,堅持到底。形容詞作動詞。
	
	 、覆荒塥毻:完,完好保全;形容詞作動詞。
	
	 、怪劣陬嵏,理固宜然。理:名作副,按理來說。
	
	  五、寫出下面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釋
	
	 、敝T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厭”通“饜”。滿足
	
	 、伯(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當(dāng)”通“倘”。如果。
	
	 、乘钾氏茸娓,暴霜露。 “暴”通“曝”。冒著。
	
	 、礊閲邿o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無”通“毋”。不要。
	
	  六、把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鼻匾怨ト≈,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譯:秦國在用戰(zhàn)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zhèn),大的就獲得城市。
	
	 、菜钾氏茸娓福┧,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譯:想到他們的祖輩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
	
	 、橙粍t諸候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譯: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qiáng)暴的秦國的貪心永遠(yuǎn)沒有滿足,(諸侯)送給秦國的土地越多,秦國對諸侯的侵略也越急。
	
	 、戳鶉茰,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譯:六國的滅亡,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
	
	  ⒌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譯: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比戰(zhàn)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實際多到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比戰(zhàn)敗所喪失的土地,實際也要多到百倍。
	
	 、朵┠烈宰嬚D,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譯: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
	
	 、非已嘹w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譯:況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他們的)智謀和力量都很單薄,戰(zhàn)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
	
	 、钙堃蕴煜轮螅露鴱牧鶉仆鲋适,是又在六國下矣。
	
	  譯:如果一個一統(tǒng)天下的大國,而走六國賂秦滅亡的老路,這又在六國之下了。
	
	  六國論
	
	  蘇轍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為之深思遠(yuǎn)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dāng)強(qiáng)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dāng)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dāng)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dāng)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譯文】
	
	  (我曾經(jīng)閱讀《史記》的六國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諸侯國憑借五倍于秦國的土地,十倍于秦國的民眾,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面方圓千里的秦國,較后竟然不能免于滅亡。我常常對這個問題深思遠(yuǎn)慮,認(rèn)為一定有可以使他們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嘗不責(zé)怪當(dāng)時六國那班謀臣,他們對于禍患的考慮太粗疏,謀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淺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勢啊!)
	
	  秦國要和諸侯爭奪天下的目標(biāo),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qū),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諸侯要和秦國爭奪天下的目標(biāo),也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qū),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樣;韓、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卻掩護(hù)著肴山東邊的所有國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區(qū),再也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
	
	  從前范雎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韓國,商鞅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魏國。秦昭王在還沒獲得韓、魏的歸心以前,卻出兵去攻打齊國的剛、壽一帶,范雎就認(rèn)為是可憂的。既然這樣那么秦國忌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了。秦國要對燕、趙兩國動用兵力,這對秦國是危險的事情;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人家的國都,燕、趙在前面抵擋它,韓、魏就從后面偷襲他,這是危險的途徑啊?墒钱(dāng)秦國去攻打燕、趙時,卻不曾有韓、魏的顧慮,就是因為韓、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內(nèi)進(jìn)出自如,這難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勢嗎?任由小小的韓、魏兩國,去抵擋像虎狼一般強(qiáng)橫的秦國,他們怎能不屈服而歸向秦國呢?韓、魏一屈服而歸向秦國,從此以后秦國人就可以出動軍隊直達(dá)東邊各國,而且讓全天下到處都遭受到他的禍害。
	
	  韓、魏是不能單獨抵擋秦國的,可是全天下的諸侯,卻必須靠著他們?nèi)ジ糸_西邊的秦國,所以不如親近韓、魏來抵御秦國。秦國人就不敢跨越韓、魏,來圖謀齊、楚、燕、趙四國,然后齊、楚、燕、趙四國,也就因此可以在他們的領(lǐng)域內(nèi)安定自己的國家了。憑著四個沒有戰(zhàn)事的國家,協(xié)助面臨敵寇威脅的韓、魏兩國,讓韓、魏沒有防備東邊各國的憂慮,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國軍隊;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其余四國在后方休生養(yǎng)息,來暗中援助他們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源源不絕地應(yīng)付了,那秦國還能有什么作為呢?諸侯們不知道要采行這種策略,卻只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違背盟誓、毀棄約定,來互相殘殺同陣營的人,秦國的軍隊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jīng)困住自己了。直到讓秦國人能夠趁虛而入來并吞了他們的國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小編推薦:
2019年高中寒假語文背誦復(fù)習(x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019年高三寒假數(shù)學(xué)學(xué)習(xí)計劃安排
	  愛智康高中教育頻道分享的2019年高中寒假語文背誦復(fù)習(xí)《六國論》到這里就結(jié)束啦,有關(guān)高中作文其它問題,請直接撥打免費咨詢電話: 有專業(yè)老師幫大家解答
有專業(yè)老師幫大家解答